我的位置: 首页 > 法律条文 > 行政法类 > 教育部关于公布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结论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结论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结论的通知(教高函[2004]4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教育部关于公布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结论的通知
(教高函[2004]4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了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我部组织了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根据专家组的考察意见,经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审议,现确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良好;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合格。
希望各学校及其主管部门继续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真研究专家组的评估意见,巩固和发展办学成果,进一步做好改革与建设工作,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附件: 专家组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分学校)
教育部
二????四年三月二日
附件:
专家组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组一行9人,于2003年9月15日至19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有着长期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为了迎接评估,组织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了学习研讨教育思想的热潮,激发了全校师生员工更新观念、认真总结、自觉整改的积极性。
学院主管部门对评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铁路局领导多次亲临学院指导,郑州铁路局拨专款用于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从整体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初见成效。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服务铁路、面向社会”、“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高职教育定位准确,能够按照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党政班子年轻、团结;勇于超越、敢于创新;有实干与奉献精神。学院教职工队伍凝聚力较强,人气旺、干劲足,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
3.教学的中心地位突出,投入、分配、激励等政策向教学、教师倾斜力度较大,形成了一支富有上进心和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管理、服务等部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较强。
4.教学基础设施齐全,质量较高。实践教学条件优良,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主干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同类学校中居先进水平。
5.学院非常重视高职高专教育研究工作,投入力度大。围绕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依托行业的优势与支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建立“融入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建设实物设备、仿真教育、虚拟实训、多媒体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扎实、有效、可供借鉴的阶段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6.学院在管理上体现了铁路系统的优良传统,制度健全、实施到位,并有比较完善的监督、考核办法。教学文件比较齐全,质量较好。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调查已形成制度,并能进行系统分析,由此改进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7.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社团、创新协会、文艺、体育等活动十分活跃。教职工参与其中,起到骨干、指导作用。
8.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普遍评价较好。学院在铁路系统和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9.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特色,特别是在培养铁路建设需要的特色人才,从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出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并入了“医学”与“教育”两个学院,专业门类差别较大,校区又不相连,必须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融合的步伐,尽快实现资源优化、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目标。
2.师资队伍总体上处于较好的状态,但在不同的专业间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平衡(如职称、学历、专业带头人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大改善的力度。此外,由于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当务之急。
3.近年来,随着高教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职学生的入学门槛明显降低,因此,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成才规律的研究与宣传,探索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富有成效的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4.目前,学院占地面积较小,并且分散,已经成为阻碍学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使维持现有规模,与许多同类院校相比,师生生活、活动空间和绿地面积都比较小,希望主管部门给予关注并帮助解决。
专家组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2003年9月21日至25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首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明确了评估的意义和目标;其次,在全院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全面启动了“迎评创优”工作,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评估建设工作;第三,学院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逐项落实、成效显著。广东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关心、支持学院的评估工作,对具体进程作了重要指示。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学院评估建设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委领导亲临学院指导,市政府拨出专款1304万元用于学院的评估建设工作,并积极解决了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自开展评建工作以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开展评建工作,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建校十年来的经验,找差距,边评边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初见成效,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准确。建院十年来始终坚持为深圳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且提出了瞄准世界一流,把学院建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目标,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学院地处深圳特区,经济发达,市场需要众多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经费投入、政策保障方面始终给予深职院实际的支持;近几年学院培养的人才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由此使学院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3.学院党政班子团结进取、乐于奉献;勇于超越、敢于创新,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专心致志地投入高职教育的发展。学院的教师、干部敬业团结、凝聚力强,对学院有高度的认同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4.学院十分重视高职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理论,坚持产学合作教育的方向,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有效机制。大胆改革、勇于实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了多项国家级或省市级的教学成果奖,在全国高职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的作用。
5.学院的教学中心地位得到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保证。学院的投入、分配、激励等政策向教学、教师倾斜,力度大,效果好;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已形成了一支基本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6.学院坚持通过政府投入、自筹资金、企业捐赠、自我开发、银行贷款等各种途径,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居领先水平,其专业综合性强、技术先进、条件优良、功能完善,构建了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评办法,并建立了众多的职业资格考点,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7.学院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适时地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课程内容改革。经费投入力度大,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运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实际的成果,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8.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为师生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在教学、学生、人事、行政、财务等方面均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能落到实处,同时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及考核、监督机制。特别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推进了学院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9.学院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全过程,在校内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创新协会,如学生网络中心、设计学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能参与其中,并起到骨干、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工作新机制,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调查等,并能进行系统分析,由此改进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普遍评价好,学院声誉不断提高。
11.专家组对于学院申报的三个特色项目给予认同:
(1)创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深职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素与实践
(2)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效能运行
--深职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体会
(3)全方位合作 全过程参与 多形式推进
--深职院产学合作教育的总结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为适应规模的扩展以及深圳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学院在增设新专业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系和专业之间师资队伍结构的均衡。
2.要重视由于生源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生源面临提高教学质量困难的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因材施教,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在探索和实施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体化教育中有所突破。
3.要充分发挥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效能,挖掘潜能,提高其社会贡献率,实现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科研、社会服务的“四合一”功能。
希望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继续保持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实现其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使其立足深圳、辐射全省,继续保持深职院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领先地位。
专家组对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8 人,于2003年9月21日至25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自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以来,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锐意进取,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认真研究并继承发扬了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产学研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等方面办出了特色,使学校呈现出朝气与活力。同时,学院规模持续扩展,硬件与软件建设加速进行,教学改革、管理改革、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容校貌显著改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开展评建工作以来,该院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自觉对照评估标准促进改革、管理与建设,仅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就达800万元,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以评促建效果明显,给专家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而有特色。该院明确定位于“大专层次的以工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教育”,注重研究张骞先生的职教思想并予以继承发扬,以“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为宗旨来推进产学研结合,以“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的思想来构建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以“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观点来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近几年来,学院举办了5次全校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办了4期培训班,使全校教职工对高职教育规律与特色的认识不断提高。学院领导班子还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制定了20多个向教学倾斜的制度。
2.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推进产学研结合。一是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首的产学研结合领导组,各系部都建立了产学研结合指导组,并普遍建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加、指导教学改革等,从组织形式与制度上予以保证;二是鼓励、支持教师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究,并吸收学生参加有关课题,目前已有20个横向科研课题结题,并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10万元、成果转让与技术服务费60万元;三是创造了校企合作的教师工作室、设计室,这一机制吸纳、组织学生真题真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四是积极主动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迄今已达3000多人次,五是与多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合作培养技术人才的协议。教师、学生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已初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3.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该院拿出近百万元资金引进高水平的骨干教师,拨70万元专款选派50多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使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4.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学院教学仪器总值和生均仪器设备经费都有较大增长,基本上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5.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学院每一个专业都能以认真、详实的社会调查作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依据。近两年来根据社会需求将纺织、机电、艺术类的18个专业调整为具有两个以上专业方向的大类专业,并试办了19个双专科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同时在“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界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6.院、系、教研室三级的教学管理严谨、扎实,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提纲等文件。
7.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较高。近三年新生报到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著名纺织企业如大生染团、阳光集团都踊跃选聘该院毕业生,并对就业的毕业生有较高评价。
8.学院在弘扬张骞的职教思想、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方面初步形成特色。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师资队伍建设仍需继续加强。目前学院教授人数偏少,在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同类院校相同专业中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人数偏少;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各系各专业的分布不均,有的专业还缺乏合适的带头人。建议通过持续引进、选拔培养、按岗聘用及观摩教学等办法进一步解决。
2.教学改革仍需持续深化。部分专业名称需注意规范,课程建设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并尽快实施。应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提高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水平。
3.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
4.希望江苏省教育厅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拓展、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专家组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2003年10月13日至17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56年建校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北京煤炭工业学校,1994年开始试办五年制高职,1999年改制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6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该院领导班子团结、勤奋,系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务实、敬业,改制为高职院校后对评估工作更为重视,近三年来共投入3000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明晰。该院定位为“立足首都,服务行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发展思路是“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进步、以质量创品牌”,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2.多途径、多形式创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该院原为煤炭部所属学校,与行业有着长期的、较为紧密的联系,划转北京市后仍坚持继承发扬这一优势,在新形势下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一是各专业普遍建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产学结合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使人才培养更贴近行业、企业的需要,并尽可能利用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二是在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了5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顶班上岗、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等尽可能为行业、企业服务;三是积极主动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服务,如组织教师定期到神华集团对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进行在职培训等,学院还在2001年被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确定为全国乡镇煤矿矿长培训基地;四是组织教师和技术人员通过校办企业(北京煤炭矿用设备厂)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迄今已研制、生产了煤矿井下系列保安设备13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多、力度大。该院改制为高职学院后,对师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学院鼓励、支持教师进行学位进修、单科进修、实践进修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迄今已经获得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已有5人,已经获得和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达61人。学院在住房分配、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等方面向教师倾斜,如今年资助近百名教师购买了笔记本电脑;另外,通过“注重能力、淡化身份”的改革,经过严格考核与认真选拔,逐步形成由专业带头人、责任课教师、主讲教师和一线教师构成的梯队结构。
4.高度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利用。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该院高度重视并千方百计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近年来,学院陆续建设了实验室、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体育馆、游泳馆等,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5.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成效明显。学院紧扣北京地区及煤炭行业的需要,并结合自身的基础与优势,开设了机电、通讯、测量、建筑、汽车、计算机、财经等24个专业,其中机电应用技术和测量工程两个专业已被定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前者还被列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此外,学院还确定了7个院级教改试点专业。各专业根据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6套8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系列教材,已正式出版并获得专家好评。
6.学院重视招生、就业工作,社会声誉好。该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了较为充足的专职工作人员,今年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高,在北京市同类院校中均名列前茅。
7.学院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与教务处平行的高职督导处并由院长直接领导,教务处负责教学运行管理,高职督导处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学工作实行了两条线管理。实践证明措施得力、效果较好,是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特色项目。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进一步加强。目前学院青年教师和新教师较多,在同类院校和相关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偏少,教师的科研与开发也有待加强。同时,教学队伍的结构还不尽合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进一步加大培养、培训、引进等政策支持、激励的力度,使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有更大、更快的进展。
2.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实验实训用房面积与现有规模明显不适应,应争取多方支持加以改善。
3.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应持续、深入地开展高职教育理论与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学习与探索,设计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案,不断革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创造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家组对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0月20日至2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学校领导班子、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务实、敬业,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
学校领导对评估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评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估办公室及5个工作小组,各系(部、中心)也成立了相应的评估工作机构。在开展评估建设工作期间,学校共投入1100多万元用于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进一步完善教学基本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校定位明确,办学思路清晰
学校定位为“办学面向立足甘肃,服务于一线、基层;学生培养规格突出应用型、实用型;办学模式上探索产学合作;办学目标体现以特色取胜”,形成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经过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等专科学校。这一办学定位和思路是符合甘肃省确立的“工业强省”战略的需求的。
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作为一所省属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情况下,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艰苦中求生存、在艰难中求发展,与1998年相比,在校生数由1790人增加到5637人,校舍建筑面积由4.9万平方米增加到17.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3438万元增加到1.3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448万元增加到2106万元。
学校重视教学基础设施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五年来,筹集资金一亿多元全部用于教学条件的建设,陆续建设了水平较高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并且开通了校园网,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专业建设思路清楚,成效比较显著。
近年来,学校坚持“根据社会需求,发展新兴专业;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灵活设置专业,拓宽服务面向;加强重点,办出特色”的思路,大力加强专业建设。2000年起至今,增设了14个新专业;专业总数从1998年的11个发展到28个,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其中机械制造工程及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软件、营销与电子商务等4个专业已被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各专业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先后将39门课程整合成17门;建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大平台上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成效显著。
4.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质量监控体系比较完善。
学校实行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强化了责任。学校以提升教学管理层次、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教学大纲制定与执行、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材建设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并在日常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由决策指挥、管理调控、质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查研究等五个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5.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声誉较好。
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德育为核心、学风建设为主线、创业创新为重点、行为管理为基础、校园文化为载体、素质教育为目标,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教学环节中,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近3年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在甘肃省内处于较高的水平。2000年获“甘肃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级指标单项优秀院校”荣誉称号。
6.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重视良好的校风和办学精神的营造,并“以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为目的”,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再铸师魂”工程,设立“教书育人奖”。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体现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有7人获甘肃省“园丁奖”,9人获甘肃省中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务工作者,1人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女科技工作者。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应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设计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更好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于学校规模的发展。要继续争取多方支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实训设施的技术含量,加大建造仿真、模拟实训场所的力度,营造职业氛围。要抓住机遇,完善学校发展规划,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队伍还未形成,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偏低,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不够完善。因此,应以《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文件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使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更大、更快的进展。
4.根据甘肃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政策支持,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
专家组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2003年10月20日至2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成立了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工作机构。开展评估工作以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首先在全院干部、教师、学生三个层次进行组织学习、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学院全面自我评估,找出了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边评边改,推进了学院的建设步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初见成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成绩
1.学院成立三年来,在省教育厅、济宁市人民政府市的支持和领导下,顺利地完成了转制、整合,形成了立足济宁、面向全省,为富民兴鲁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努力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第一线技术应用型目标的要求,加强基础建设,使学院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学院党政班子团结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致力于学院的发展;积极倡导“从严治校、团结和谐”的校风,在办学的实践中树立了威信;教师、干部和职工爱岗敬业;学生爱校守纪。整个学院的人气旺、凝聚力强,对学院的发展有很高的认同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
3.学院重视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经验,坚持产学合作的办学方向,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构建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机动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与济宁市的10余家机动车维修服务企业紧密合作、双向介入、互惠互利,并开展尝试“订单教育”,毕业生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院的声誉。
4.学院的教学中心地位得到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保证。学院重视提高教师质量和师德师风建设,特别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政策倾斜、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同时通过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知名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等方式,使师资队伍结构初步得到优化。
5.学院积极自筹资金,三年来共投入教学经费1260万元,初步改善了校内的基础设施,尤其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使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在校内设立社会职业资格证书考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6.学院在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能适时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例如,作为国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校内教学改革试点“机动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训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专业人才培养较好地适应了企业的需要。
7.学院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在校内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例如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报告文学协作会等,活动十分活跃。同时积极从校外引进骨干教师,参与其中,发挥作用,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学院目前的办学基本条件,与快速发展的规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尚有明显的差距,包括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实训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等,都需要给予资金保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
2.学院目前的管理水平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是学院今后一个时期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3.学院的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要多走出去,多与先进地区、优秀学校进行交流,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转变思想观念,更深入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学院的实际,吸收和应用成功经验,逐步积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4.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即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特别表现在专业建设上,个别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结合以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均需作较大的努力。
5.希望山东省教育厅、济宁市政府继续保持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一是从宏观上确定学院的发展规划,包括学院规模、专业设置等,给予准确的定位;二是加大对学院资金投入,加快教学基本建设,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专家组对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0月20日至10月2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公安、政法高等专门人才的普通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和山西省人民警察学校合并办学的基础上组建的。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积极进取,以公安教育服务于公安需要为宗旨,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方针,积极研究和探索公安高等专科教育办学规律和特色,确立了以警察意识和警务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公安一线高等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公安特色的办学模式、办学思路,使学校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警校结合培养公安一线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与此同时,学校积极落实“科教强警”战略,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警务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基本建设,增加基建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近一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自觉对照评估标准促进改革、管理和建设,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以评促建效果明显。学校针对薄弱环节实施整改的力度以及学校的快速发展、严谨校风、鲜明特色给专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办学思路清晰、定位正确。该校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形成了以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为特点,以警学结合为主要途径的公安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全学程塑造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素质民警为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形成了学校与公安机关密切联系、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向教学和教师倾斜的政策。
2.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全面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一是各专业均建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所在系还同省公安厅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建立了较为固定的协调、联络机制;二是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机关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的调查预测,以“警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育方案,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作到“按需育警”;三是在全省建立了12个校外教学基地和31个实践教学点,为学校和公安机关的全面合作创造了必要条件;四是按照“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指导思想,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全校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3.采取有力措施,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解决了一批教师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问题,优化了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公安工作一线实践锻炼,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能力素质,并通过省公安厅解决了一批专业课教师的“双师型”职称任职资格,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加大;三是提供必要经费,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四是加强了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培养、选拔和考核,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五是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学校和公安机关的双向交流服务,坚持聘请教学基地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较高的同志为外聘教官,指导实践教学。
4.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近年来,新建了校园网、计算机房、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场所,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自筹资金征地67.17亩,新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及实验、实训场所。围绕评估,积极筹措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明显改善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5.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依据社会需求,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新专业,以原有6个专业为基础,逐步调整增设新专业8个,并建设校级重点专业2个(侦查、治安管理)。同时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在对侦查学等10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又对犯罪现场勘查、刑法等1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在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的前提下,各专业系统修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制定了单独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训练课的开出率较高,初步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
6.各项管理严谨,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在教学管理上,积极采取措施,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学生日常管理上,坚持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严格一日生活制度,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性和过硬的作风。通过严格管理,培养出素质较高的学生,毕业生每年参加公务员资格考试,合格率很高。近三年新生平均报到率、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都较高。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质量总体评价好,学校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
7.公安、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特色。作为校级重点课题的“公安、法学专业案例三次文献开发、利用及服务”创新项目,经过4年多努力,目前已编写案例400余个,《公安、法学专业案例目录索引》1000册,《刑事侦查竞选案例评析》1000册。在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公安、司法实践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该校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整。应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2.图书馆及附属用房面积尚未达标,一些实验、实训场所条件较为简陋,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校园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差距较大。应进一步加强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水平。
3.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的教师高级技术职务比例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偏少,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建议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引进、聘用及加大内部培养力度等方式尽快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问题,确保新专业建设的需要。
4.希望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公安厅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专家组对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7人,于2003年10月20日至2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该校始建于1948年。1999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55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三万多名毕业生,不少学生已经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成为辽宁省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学院占地1056亩,校舍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千多万元。
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勤政、进取、勇于开拓、改革创新,院领导政治强、作风硬、境界高、思路清晰、廉洁果敢。8年来带领全校教职工大胆改革努力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科研、产学研结合、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几年来该院为增加辽宁省农产品品种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和农民欢迎。
学院有着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氛围,有一支热情高、事业心进取心强、作风朴实的教职工队伍。在评估建设工作中,全院师生员工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认真学习文件,全面回顾总结1996年以来的工作,查找问题和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整改,真正起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作用,达到了通过评估工作促进学院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办学指导思想明确
1996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形成了“放眼全球、胸怀全国、以农为本、立足高职、扎根农村、校企结合、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创建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奋斗目标。在适度发展规模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及教学手段等建设,连续三年生均培养费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学院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连续开展了四轮转变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树立了新的高职教育观、新的教育质量观,确立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三为”、“三全”、“三自”、“三业”育人为特色的教育观。学院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订了“关于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给予倾斜政策的决定”等向教学及教师倾斜的政策,保证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2.重视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在重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高职教育体系、创建新的专业设置机制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形成了新的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明显特色,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建设
学院采取有力措施,本着“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引进培养结合”等思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4.实施产学研结合,效果明显
学院重视实施产学研结合,不少专业设立了有行业和企业有关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并与不少企业签定了产学合作办学协议书。吸收企业骨干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讲课、指导实习、设计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此外教师参与企业、地方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解决农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设施等问题,帮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学校非常重视科技工作,不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教师,促进了教学,推动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学院将辽宁东亚种子公司、台湾三圣公司等引入学校联合办学,兴办企业,不仅培养了合格人才,而且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
学院实施“订单式”培养,许多用人单位无偿为学院提供实习场地、奖学金甚至工资,推动学校更好地办出高职特色。
5.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学院通过加快内部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了科学、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院全方位的改革促使学校生机勃勃,健康发展。
6.注重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高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确立了“学教管”的办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党委明确规定就业工作是学院的“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当作学生工作乃至全院工作的突破口,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得到国家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图书馆、实验实习场所、风雨操场等建筑面积不足,希望努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2.注意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少数教师特别是少数青年教师讲课不够生动,方法比较呆板,不能很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希望进一步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上岗前进行严格考核,采取措施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4.学生外语水平与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从本校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身的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5.希望主管部门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促使学院加快发展步伐,为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组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2003年10月20日至2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江西省教育厅、九江市人民政府和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对评估工作非常重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自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以来,在省教育厅和九江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实现由中专到高职的跨越式发展中,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高职建设为重点,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才培养工作处于全省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学院把评估建设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动员全院师生端正态度,认真总结,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学校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对全校工作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大整改,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敬业、工作努力,教职工队伍凝聚力较强,全院上下人心齐,干劲足,围绕学校“十五”规划的建设目标,努力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学院非常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生就业率高,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有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把就业与专业开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了力量较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专门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和技术指导,使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调查已形成制度。
3.学院非常重视职业能力训练,建立了较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利用率高,近一年投入800多万元改善实训条件,重点专业的实验实训设施比较齐全,实习工厂能为实践教学提供较大的支持;学院教师还自己设计、制作了100多套电子实验设备,节省了资金,锻炼了队伍;学院积极推行“双证制”,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学生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高;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学院成为江西省职业培养综合基地。
4.学院有一支较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了院、系两级教学机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评估工作有力度、有成效,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学院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分配、激励等政策能向教学、教师倾斜。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有力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双师型”素质。
6.学院认真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立了40多个校内社团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非常活跃,第二课堂内容比较丰富。
7.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创新,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学院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工作标准,不断向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迈进。
2.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不同专业之间存在教师数量和结构上的不平衡。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在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带头人引进、培养的力度。
3.校内实验实训设施也存在专业间的不平衡,有部分仪器设备比较陈旧,有的专业实验实训设施相对不足,现有实验实训面积(含在建项目)缺口较大,图书经费偏少。建议学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成在建项目,并注意新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4.要重点加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改方案的实施力度,并以此带动和推进全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运用。
5.建议学院把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和专业开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其一套较完善的制度和措施有机融合,使之内涵更加丰富更具特色,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6.学院正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缺口大,现有规模下占地面积不达标,若按学院发展规划达到8000在校生规模后,占地面积差距更大,这将是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希望主管部门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并采取适当的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专家组对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0月20日至2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海关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国海关总署直属的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国家海关预备公务员和涉外企事业单位经贸专业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已有50年办学历史。中国海关总署对这所学校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校行业优势明显。上海市教委对这所学校也十分关心。学校的领导班子敬业、团结、务实,办学思路清晰;广大教师勤奋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尊师守纪。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主要成绩
1.学校坚持“依靠海关办学校,办好学校为海关”的办学宗旨,定位正确。在人才培养面向上,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为我国和亚洲地区培养现代化海关和经贸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办学功能上,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的方针,并按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分类培训,这些做法符合国际上高职教育的潮流和国内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学校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依托海关、产学结合,按企业和用人单位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在专业设置、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等方面形成了关校一体、产学融合、合作共建的机制,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成为办学的亮点和特色项目。
3.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数量上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结构比较合理。学校重视和加大了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建立了新教师先培训后上岗、校内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相互兼职轮岗的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取得教师职称以外的专业技术职称,支持教师与海关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双师教师”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中国海关总署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海关高专的建设,拨款有制度,经费有保障,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良好,各项指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较高标准。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校园网信息通畅,体育设施齐备。
5.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按准公务员要求,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重视素质教育,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有计划地推动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文素养、身心素质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校园形成了良好氛围,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6.根据专家组的抽测结果和学校的统计资料以及专家组的考察分析,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大多数同学较好地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口语会话较好。
7.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每年新生的报到率、毕业生的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较高。
8.学校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培养海关人才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有特色的方面,准公务员要求、准军事化管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能力培养的促进效果显著。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应重视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加强对教育部有关高职改革和建设文件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师和干部中进一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在人才培养上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市场变化的要求。
2.应进一步加大专业教改的力度,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律和特点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3.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要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4.希望中国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教委一如继往地给予海关高专大力支持,进一步改善校内的专业实训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以适应国内外海关事业日益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专家组对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10月19日至2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首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全院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明确了评估的意义和目的。学院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评估建设办公室和督导办公室,周密部署、逐项落实。
安徽省教育厅领导多次视察学院评估建设工作,并作了重要指示。淮南矿业集团领导多次到校检查指导工作,明确提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要办就要办好。”为了迎接评估,集团公司拨出专款15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400万元,用于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
近半年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有关评估工作的精神,通过评估建设工作全面总结改制以来的经验,找到差距,边评边改,形成了人人关心评估,凝心聚力,拼搏奉献的良好氛围。在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情况下,评估建设工作丝毫没有放松。通过开展评估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加快了教学基本建设,促进了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成效明显,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准确。学院改制以来,经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形成了坚持立足煤电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龙头,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2.依靠企业的办学优势,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机制。通过建立产学研理事会的体制,公司总经理担任理事长,学院成为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培训基地,在集团下属20多个厂矿建立产学研基地,实行产学研合作办学。为提高教师素质、合作开发项目;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院在由成人教育和中职教育转到高职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保证,学院设立了教学研究专项基金,制定了向教学、教师倾斜的政策。学院把教学改革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贯彻改革与建设并举的原则,注重教育质量。
4.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行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面向煤炭行业的主体专业建设。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着重抓好重点课程建设,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特点,在专业和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5.坚持“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 的理念,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改的实践中探索 “2+1”教学模式和“委托培训、订单培养” 的教育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6.在前几年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经费投入逐年有所增加,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教育、安全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7.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全院教职工齐心协力,踏实肯干。学院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制订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良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强化管理,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8.加强新生素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
9.学院“通过产学研理事会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项目特色鲜明。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教学经费不足,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有待加强。希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虽然近几年,学院教育经费逐年提高,但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办学基础薄弱,教学经费仍然比较紧张。建议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继续加大对学院的经费投入,保证教育经费逐年递增,增拨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并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集经费,扩大发展校办产业,更好发挥集团公司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快图书馆建设,建设适应高职需要的综合实验实训楼,加大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手段。
2.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结构不够合理,教师学历层次和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提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切实落实教师培养规划,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针对部分学生入学文化基础较差的情况,要重视由于生源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生源差距加大所带来的提高教学质量困难问题。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力度,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进一步解决好成人教育和中专技校教育向高职教育转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加强管理规范化工作,促使学院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层次。
5.建议淮南矿业集团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加强对学院的领导,给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6.希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加大对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力度,增加政策上的扶持,解决企业办学所遇到的困难,在基本建设等方面使学院享受地方院校的同等待遇,为学院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专家组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是独立设置的一所市属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83年建校的邯郸职业大学。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简称APEID联系中心)成员。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大学试点院校。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学院领导班子、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务实、敬业;院领导班子在1999年-2001年期间,连续3年被邯郸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优秀领导集体”。学院基本形成了“团结、守纪、求真、务实”的校风。
学院领导很重视评估工作,成立了评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评估建设期间,学院进一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定位准确,办学指导思想清晰
学院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是:以“上规模、创一流”为总体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谋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树立大系统教育观的办学思想,努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性的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成为立足邯郸、面向河北、辐射周边省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学院的这一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是符合河北省和邯郸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也符合邯郸市确立的“发展经济,科教兴市”战略方针的需求。
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作为一所市属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情况下,学院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采取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近几年,学院的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实习实训条件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思路清晰,成效比较显著
学院以“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为专业建设的原则,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出现的新情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设置专业,思路清晰。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对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做出评价,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在1999年-2000年期间,新增专业26个,调整5个。学院先后开设47个专科专业,2003年有39个专业招生。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装潢专业已被确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法律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以应用为主旨,重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了综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模块。同时,采用“减、并、合、补”等方法,进行课程整合。学院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根据生源素质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学院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专家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测试和计算机基础测试,学生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4.重视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
学院重视推进对学生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2002年成立了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提出了“一条轴线、两个重点、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五个方面”的要求,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该院对“两课”教学在内容、手段、形式、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增强“两课”的教育性、实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劳动教育和军事训练。学院成立了由院领导任正副组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告别陋习,争做文明大学生”的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院学生代表队2001年获河北省一、二等奖;2002年获国家二等奖及河北省一、二等奖。近3年新生平均报到率较高,毕业生就业率在河北省内名列前茅。专家组召开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也反映出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5.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比较得力
学院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经过多年努力,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得到改善。采用“送、下、带、引、聘”等方法,逐步扩大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一切办法,加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数量。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和一系列向教师和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性文件,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精神振奋、蓬勃向上,凝聚力高、向心力强,艰苦创业、乐于奉献,为学院发展作出了贡献。
6.学院在“大系统教育观”指导下,积极进行“五多”运行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特色。
2000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对自身办学经验总结与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运用系统论、教育理论,提出了“大系统教育观”。在这个观念指导下,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探索“五多”(多样化教育形式、多渠道筹资途径、多方位管理体系、多变化专业设置和多方向知识结构平台)运行模式,以及“一条主线、两个强化、三个突出、四个结合、五种能力”的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注重模拟、仿真与现场动手相结合,提高实训的效果,对推动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和措施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提高整体质量。尤其要加强相对薄弱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改善结构,更好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制约学校发展,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要继续争取多方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实办学经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实训设施的技术含量,更好营造职业氛围。
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层次有待提高。要充分利用河北省和邯郸市经济发展的机遇,更深、更全面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吸纳社会资源,形成合作教育的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声誉。
4.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基本建设,加强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以更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需要。
专家组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9人,于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是隶属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2年建校的云南个旧矿业技术学校。
1999年,学校被云南省政府列为首批高职试点学校。2000年,学校通过云南省高职专业办学资质评价,成为云南省高职办学首批合格学校。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领导班子、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勤奋、敬业;不断更新观念、尝试创新,以发展总揽全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领导对评估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估办公室,各系(部、中心)也成立了相应的评估工作小组,形成了校系两级工作网络。在评估建设期间,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校定位明确,办学思路清晰
学校定位为“压缩中专,做大大专,适时再度发展;二产为主,拓展三产,逐渐综合发展;立足云南,面向西部,逐步服务全国”。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提出了“抓住难得机遇,加快学校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紧贴云南发展需要,努力办出高职特色;以教学和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工作重点,以强化规范和实施依法治校为主要手段,以积极开拓市场和推进产学结合为主要途径;既注重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又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大力培养云南和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力争把学校建成本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重点示范高职名校”。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符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也适应了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集团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人才工程计划”。通过几年努力,教师数量增加,师资结构优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在60%以上;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增加;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向教师倾斜的激励政策,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教授等11位客座教授。自1999年以来,学校的教师参与编写教材130多种,承担校内外科研项目200多个,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460多篇。
3.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学校把握机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1998年相比,在校生数从2000多人扩大到4500多人;固定资产从3000多万元增加到近亿元。作为一所行业所属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情况下,学校通过银校合作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明显改善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2002年还开通了校园网;经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成为云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所,可对81个工种、436个岗位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并被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指定为全省唯一的维修电工技师资格培训、鉴定机构,从而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4.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突出
学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保留支持云南经济建设的传统专业,针对行业和市场需求变化重组专业,以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的基本思路。2000年起至今,已改造6个,重组8个,调整专业方向7个,增设新专业24个,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文、商、艺并举的专业格局。1998年,测量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工专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同时,确定校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特色建设专业6个。各专业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近百人为兼职教师;学校取得了云南省建设厅颁发的建筑培训机构二级资质证书,云南省测绘局颁发的乙级测绘资质证书。学校大力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确定了40门重点建设课程,有3门课程申报云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
5.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比较完善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管理机制;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形成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制定了系(部)级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2002年在校内开展评估;制定、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为保证教学质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自行开发的微机辅助教学管理软件获云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6.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声誉较好
学校“以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近3年学生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比例在90%以上;计算机应用能力达标率在90%以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在75%以上,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2001年有3队获云南省赛区三等奖,2002年有2队获云南省赛区三等奖。近3年,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高。
7.积极探索“双定生”的高职办学之路
学校多年来面向冶金行业办学,多为艰苦专业。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服务对象的地方性、人才规格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办学形式的灵活性和随机办学的主动性”的高职办学之路。依据西部地区经济和行业的现状,面向云南支柱产业和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在测量工程、冶金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5个专业实施“双定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经过三年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在实施“双定生”招生、培养、就业系列改革,为艰苦行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形成特色。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教学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于学校规模的发展。要继续争取多方支持,进一步扩大校园面积,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更好营造职业氛围。要抓住机遇,完善学校发展规划,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应以《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文件为指导,要继续增加教师数量,以适应规模扩大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但该校的现状与示范性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力争早日建成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4.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议云南省政府,省教育厅,以及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进一步加大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支持力度,理顺学校的管理体制,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使学校切实成为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
专家组对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方案(试行)》对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贵州省第一所以工为主、兼有文管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具有42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专贵州省冶金学校和贵州省冶金工业干部学校。该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按照“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办学原则,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办学过程中,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把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探讨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能够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一手抓规模,一手抓质量,建立了教学督导、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制度,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产业促发展。特别是近一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依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原则,自觉对照评估标准促进改革、管理和建设。
二、主要成绩
1.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定位准确。该校积极贯彻上级要求,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适应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依托和服务于冶金行业,面向贵州以及西南经济建设主战场,校企结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形式。学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开展了教学质量月活动,围绕教学安排资金、配备干部、设置机构,政策上向教学和教师倾斜,注重引进人才和鼓励教师进修,近三年共有54名教师参加各类进修。
2.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学院、企业领导和专家共同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师参与科研。二是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教育,培训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并与企业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急需人才。三是重视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制定了教师下厂锻炼管理办法,派出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丰富实训教学所需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四是重视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多数专业与企业签定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基本保证学生按实训计划需要进行各项实训。
3.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建设好教师队伍。一是重视人才引进和鼓励进修,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对教师学历提出明确要求,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专业课教师的工程化、实验实训教师的技师化,近两年引进了有工程师职称的教师9人;三是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强化学术梯队建设,确立了十四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四是注重对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和教育理论培训,建立了相应制度。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改革意识较强、教学水平较高和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4.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大力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利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贷款和自筹资金,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各项教学软硬件建设、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运动设施、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等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经费上向教学倾斜,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的经费近两年达到30%。
5.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为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建立了专业设置论证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专业在开设前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可行性论证,通过调研论证,使专业设置适应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分别列为教育部和贵州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文件基本齐全,多数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思路、有措施,能够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岗位资格要求,并有初步成效。
6.以质量求发展,努力打造学校品牌。针对学校实际,完善了教学与学生管理三级机构,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初步健全了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建立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通过院系两级督导,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年10月份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促进了整个教学工作。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加强职业能力训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招生及毕业生就业较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作用,具有地方特色。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还不深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比较陈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较少,少数专业尚无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进一步加大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规范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师资队伍配备及结构不尽合理,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少,学历层次有待提高;部分专业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配备不足。采取优惠政策引进、聘用及加大内部培养力度等方式,尽快解决人才匮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建设一支保证理论和实践教学急需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并注意提高科研水平。
3.教学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改善较慢。教学仪器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学辅助用房、图书馆建筑面积及馆藏图书距国家规定的标准有一定差距,校园网还未建设,校园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希望多方面争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建设校园网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水平。
4.教师科研能力差距较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不够,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有待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教学质量监控急待加强。
5.希望贵州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和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专家组对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方案(试行)》对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四川省教育厅、公安厅,泸州市委、市政府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评估建设和整改工作,全体师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平和的心态迎接评估建设工作。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自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以来,在省教育厅、公安厅和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警的办学原则,始终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警官职业院校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川省公安厅不仅把评估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而且还列为加强全省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专门成立了评估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在全省公安机关形成了关心、支持学校评估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了预评估,对学校及时地进行了业务指导,并给予了人财物的支持;学校党政挂帅,全校动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通过自我评估认真总结,找出差距,制定整改建设实施方案,投入7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成效显著。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校领导班子团结、敬业、高效,广大师生凝聚力强,精神面貌好,围绕学校“十五”规划的建设目标,全校上下团结一心、纪律严明、工作努力,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学院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非常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素质,注重培养学生“担负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崇高使命感,注重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把强化人民警察职业意识、树立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并在长期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统一塑学校灵魂成就警察中坚,英雄群体显育警思想熔铸巴蜀卫士--具有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警察意识养成教育模式”的特色鲜明。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公安战线有影响的劳模和功臣。
3.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政策到位,措施得力,资金有保证。
4.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机构健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力量较强;建立了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系、学生三级教学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有成效;学生管理队伍政治素质好,警务化管理有成效。
5.行业办学优势突出,形成了良好的“学警合作、校局互动”机制,学校与各市、州公安局和基层公安机关的联系紧密,学生能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实践”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6.学校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各部门能积极主动为教学和育人服务,向教学和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7.建立了以突出警务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尤其注重警体技能训练,效果明显。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源结构均不够合理,专业之间也不平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偏少。对此,学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学历提升工程”和“培训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步伐,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和政策,创造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稳定和发挥作用的学术环境。
2.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有些还显陈旧,不同专业间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不平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够广泛。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确保建设中的综合实训大楼如期竣工使用;要特别注意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技术含量,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创造条件,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学校正处于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建综合实训大楼、田径场和驾驶训练场等工程的资金缺口较大,200亩征地手续急待办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人才的稳定困难相对较大。希望主管部门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学校尽快办理征地手续,并采取适当的扶持政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示范”目标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专家组对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湖北省政府、省教育厅对评估工作十分重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党政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十分也重视评估建设工作,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对专家组的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确保了专家组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我国中央直属的军工院校,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培养了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1998年改建为职业技术学院以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全院的根本任务,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清晰。学院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学基本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使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院领导班子敬业务实,广大教师和干部勤奋实干、为人师表,学院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了“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正确,办学思路清晰。学院领导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有较深刻的认识,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明确了“办特色职院、建重点职院、创示范职院”的奋斗目标,为学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院坚持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特色,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能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学院坚持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目标,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工作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3.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成立了统筹全院实践教学的实训中心。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成立了统筹全院的实践教学训练中心。各专业均建立了以院内实训中心和院外实训基地有机结合的较完善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体系,并推行“双证书”制度,为保证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学院紧密依托行业办学,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工作,学院教师经常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开发工作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各专业均建立了由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校内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在院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委员会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学院及各系坚持定期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依托行业、校企互动,共同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院依托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学院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学院教学工作,讲授新技术、新工艺,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5.学院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学院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治校方针,建立了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订了以《教学指导纲要》为核心,涵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等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合理,管理制度严谨,管理技术和手段先进。学院通过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学院高度重视招生和就业工作,每年新生的报到率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处于前列。学院把招生和就业工作做为全体教职工参与的一项大事来抓,除成立专门的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以外,在招生和就业期间,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与招生就业的宣传以及毕业生的推介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社会对学院的满意率较高,学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师资队伍的数量,尤其是高层次师资的数量还不够。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使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更加适应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2.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应继续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快学院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3.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够高。应继续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力度,更加广泛地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专家组对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7人,于2003年11月9日至1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56年建校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包头机械工业学校, 1994年成为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首批选设的十所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对学院的评估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并给予重点支持。学院对教育部组织的评估工作态度积极,建立了以院长为首的教育教学质量自检领导小组。在全院范围反复动员,认真学习文件,明确了评估的意义和指导思想。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对照检查,有针对性的加紧建设与整改。通过评估建设工作,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规范了教学管理工作,收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初步成效。
二、主要成绩
1.学校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比较明晰。该院改制以来,经过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逐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以满足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在行业上,以机电行业为主,适当兼顾其它;在地域上,以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兼顾全国;在专业科类上,以机械、电子、信息等工科为主,兼有其它社会所需专业。学校的办学思路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快调整专业结构,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定位和办学思路符合学院的发展历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2.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该院发挥原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学校的优势,在学院改制为高职后,紧密依托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北方重工集团公司,坚持与地方兵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是企业集团成为学院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学院坚持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成立由双方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顾问合作开发课程,参与教学改革工作;三是面向企业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进行订单式培养,直接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四是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科研项目。
3.注重教育教学改革。该院坚持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举办高职教育后,通过“撤、并、转、改”,将原有的26个专业调整为18个专业,使专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提出了重点专业建设原则,制定了重点专业建设规划。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为原则,进行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
4.重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该院自1997年起至今,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成立了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素质教育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素质教育工程草案,在学院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逐步使素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5.注重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该院改制以来,特别是通过评估建设工作,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高等教育的管理知识和能力。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采取“一带一”以老带新的方法,努力使教师全面了解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向教师倾斜的政策,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教学经费投入的总量、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藏书量以及实验实训设备仪器的先进程度与现有办学规模明显不适应。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手段。
2.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建设。目前学院青年教师和新教师较多,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教师队伍的结构还不尽合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进一步加大培养、培训、引进等政策支持,下大力气抓好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3.要继续深入地开展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总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家组对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宁波服装学校(奉化),199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 2002年1月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后,该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锐意进取,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扬“敢想敢做、勇于超越”的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红帮精神,借智换脑,大胆探索,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学院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在依托产业办学、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而使学校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与此同时,学院教学改革、管理改革、体制改革等逐步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自觉对照评估标准,促进建设、改革与发展,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以评促建效果明显。学院建院时间虽短,但发展快、变化大、进取精神强,给专家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学院以“弘扬红帮精神,融汇国际时尚,践行产学结合,创建一流高职”为办学指导思想;以“立足宁波,服务浙江,面向全国,依托服装产业,创建特色高职”为办学定位。学院的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既适应了宁波市委、市政府建设服装名城的发展战略,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紧密服务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为谋求进一步发展,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建立了宁服莱佛士学院,为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团结进取、乐于奉献、不甘人后、勇于创新,有办好一流高职的强烈愿望,始终专注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全院教职员工以“时尚、科学、超越”的校训为指引,敬业团结、人气旺、干劲足,对学院有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使学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3.学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师资引进投入力度大。仅2002-2003学年就投入760余万元用于师资引进工作。通过提高学历、国外进修、建立教师工作室、教师下厂实践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
4.学院通过政府投入、自筹资金、企业捐赠、银行贷款等各种途径,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5.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区域经济需求紧贴行业办学,专业设置不断更新调整。注重对准市场设置专业,对准岗位设置课程,对准需要培养能力。并以省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全院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服装行业特色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内容。学院积极推行“双证制”,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就业率高。
6.学院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依托产业办高职 产学结合育人才”的办学特色。学院注重树立为行业服务的意识,初步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与运行机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博洋家纺分院为代表的利用企业资金对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家纺新产品设计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以产业园设计中心为代表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引进、培养计划,保证引进与自我培养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梯队建设,提高整体质量。尤其要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从企业引进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加强产学研育人工作,提高产学研办学层次,以便更好地突出学院的产学研办学特色。
3.进一步深化全院的教学改革,加大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力度,注重教材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针对生源素质的差异,加强教学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工作。
4.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与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管理干部的管理业务能力,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学院的管理工作水平。
5.浙江省教育厅和宁波市委、市政府都十分支持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为适应学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学院在教学条件和设备上还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美好前景,希望省厅和市政府对学院领导班子更加关心,对学院的发展和改革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和指导,早日将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著名高职学院。
专家组对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学校始建于1979年, 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建校24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毕业生,并培训了5000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广西区教育厅先后两次组织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评估,下拨评估专项经费150万元,支持学校评估建设工作。
学校有一个团结、拼搏、创新、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有一支热情高、事业心、进取心强、作风扎实的教职工队伍。为迎接这次评估,学校在组织机构、宣传发动、回顾总结,边评边改、明确思路,改善条件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实起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定位于高职高专教育。为适应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实施了两个转变:从服务航天向立足广西、依托航天、面向全国、服务基层转变;从以经济管理类为主,向以工为主、机电结合,工、经、管、文等专业相互融合转变。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建设;学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积极开展学习与讨论,解决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核心问题。学校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工作,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全校各部门服务于教学,向教学一线倾斜,学校加强了教学工作管理,加大了教学经费投入,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学校重视教学改革工作,通过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社会的需求,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增设应对入世的新专业;改造、调整传统专业;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引进新技术、加强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3.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年来,引进50多名教师,培养40多名研究生,选送300多人次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了研究生、高级职称及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仅2003年就投入8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建立了各种激励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治学比较严谨。
4.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成立了有政府、行业、社会团体负责人和专家参加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组建了有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企业捐赠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80万元;参与职业能力分析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选派专业人员来校任教、开设讲座,指导实习和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支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服务,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近三年来,教师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教研课题,在科技转化、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学生参加企业的科技活动,得到了锻炼、培养了技术应用能力,获得了社会好评。
5.学校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有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和专业教室。其中电工基础、计算机、会计模拟三个实验室已经通过广西教育厅合格评估。部分仪器设备处于国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各专业实验实训课开出率高。
学校积极组织多数专业的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不断提高。
6.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改革两课教学、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实施第二课堂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各种必修或选修课,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取得了较好成效。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以及各种省、市竞赛项目中,多次获奖。
7.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两年学生的实践课考试合格率、毕业设计(论文)合格率和《大学生体育指标》达标率较高。近三年学生大学英语考试三级通过率达92.8%,位于广西区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在专题研讨中,能收集有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基本技能测试、专业技能测试中成绩均达到良好以上。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平均称职率评价为优秀,学生平均报到率和就业率较高。200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位于广西区同类院校前列。
8.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特色鲜明。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高职高专特色,构建了“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上,该专业实施了“强化主体、丰满两翼”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推进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多证制”。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体现其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3.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开发教学软件。
4.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学校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促使学校加快发展步伐,为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组对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17日至11月21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是由1976年成立的轻工职业大学改制而成,2000年6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新疆首批职业技术学院之一。
学院领导班子、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务实、敬业,确立了“立足新疆、服务轻工、面向社会”和“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自治区政府教育厅积极支持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估办公室,各教学系部成立评估小组,形成二级评建工作的组织工作网络。近期共投入16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以评促建,边评边建,效果明显。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明晰
学院本着“以发展求生存,以创新求进步,以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理念,定位于“立足新疆,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面向西部大开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围绕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质量,扩大学生就业,加快学院发展的目标开展工作,这一办学定位和思路符合新疆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2.专业建设思路清晰,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院紧紧围绕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符合新疆区域经济特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调整方向,以“精、新、实、活”为原则,以食品工程、化学工程、生物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为重点进行建设,专业数由2000年的5个增加到15个,其中食品工程专业于2002年12月经教育部评审批准为首批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此外,学校还确定了四个专业为院级教改试点专业。
3.加大资金投入,教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在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院高度重视并千方百计改善教学条件。近年来,学院投入1600万元新建或扩建了学术交流中心、网络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实训车间、体育设施等教学场馆,建成各类实验室和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明显改善了校内办学条件。另,校外还有稳定实习基地15个。学院还是自治区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2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2003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学院征用周边3000亩土地,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比较得力
学院通过实施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对终身学习、学习性社会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还出台了高级人才免费分房、配备电脑、优惠课价、优先进修、休假疗养、科研经费补助等措施增大吸引力。
5.走校企合作之路,开放式办学形成一定特色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提高了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订单教育”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通过“亦学亦徒,顶岗培养”的方法,大胆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双重身份”,即在校进行“学习学期”教学,在企业开展“工作学期”实践。以食品专业为例,学生的第一个过程是作为学徒参加生产一线锻炼,第二个过程是以技术员的身份参加生产流程管理,两轮生产实践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全部技能的专业知识。
6.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教育,融入新疆地方经济,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特色鲜明。
学院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民族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实施“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即立足汉语学习,突出专业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提出“削枝保干,突出重点,保证基础,掌握工具”的十六字方针,以解决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院约有20%左右的民族学生。学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生成长环境特殊等情况,广泛开展讲团结,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增强师生,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让学生远离宗教活动,加强各族学生间的团结,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7.重视就业工作,社会声誉良好
学院把就业工作作为龙头来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就业工作,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走面对现实、融入社会、寻求发展的就业之路取得良好效果,2003年学院首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名列自治区前茅。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学院应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图书馆舍面积,实验实训用房面积以及实训装备均有待改善。专业间要平衡,对一般专业也应加大教学装备投入的力度。学校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融资,增强办学实力,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
2.学院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完善教学管理的基本建设,加强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队伍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快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4.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层次有待提高,内涵有待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源,形成良好的合作办学机制。
5.学院应持续、深入地开展高职教育理论与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学习与探索,设计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案,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6.在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形势发展很快,高职高专院校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条件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因此,希望自治区政府根据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帮助学校尽快完成新征3000亩土地的建设任务,支持学校实现发展目标。
专家组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2003年11月17日至22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和陕西省林业学校三所重点中专合并改制组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在近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五万多名,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农、林、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转变教育观念,整合学校资源,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建设,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陕西省教育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在评估建设工作中,学院精心部署,广泛发动。全院师生员工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认真学习文件,积极查找问题和不足,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确实起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作用,达到了评估工作促进学院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
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创造了较好的办学条件,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2.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
学院成立以来,先后三次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树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制订了学院的“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学院发展目标,提出了主动适应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确立了突出大农业的高职教育重点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特色,努力将学院建成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农业人才培训基地作为奋斗目标。
3.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设施齐全
学校的前身是两个国家级重点中专和一个省部级重点中专,办学条件较好,实力比较雄厚。建院以来,短短四年时间,学院增加了6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9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仅教学仪器设备就增加了2000多万元。建成了千兆校园网,并且新建了一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使该院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4.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几年来学院以突出的办学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1-2003年新生平均报到率和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在本省都处于前列,受到了省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宣传。
5.依托高新示范区,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学院充分利用地处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和社会效益。学校先后与8家企业签定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在56个企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与杨凌、彬县、凤县的农村联合建立科研推广、生产示范的项目,选派教师和学生深入杨凌3乡1镇11村开展科技包村活动。通过这些产学研实质性结合的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高水平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学生。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注意加强高职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从中专教育向高职教育的彻底转变。
2.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工作改革力度,以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3.希望主管部门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支持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使学院加快发展步伐,为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组对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于2003年11月24日至28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首先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全院开展广泛的学习讨论,对开展评估的目的和意义的统一认识;其次学院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学院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办公室,进行周密部署,认真查找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边评边改,促进了办学条件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初见成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学院作为辽宁省第一所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高等学校,依靠体制创新,找准方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自筹资金2.76亿元投入新校区的基本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20.59万平方米建筑,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走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快速发展的新路。
2.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定位正确,充分利用地处大连开放性城市的有利条件,坚持立足大连、面向全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瞄准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国际化和开放式办学,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一线外语、外贸人才。学生的报到率、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学院的声誉不断提高。
3.学院领导班子团结进取、乐于奉献;敬业求实、开拓创新;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专心致志地投入学院的发展,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在学院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吕红军同志的先进事迹,成为学院的一面闪光旗帜,激励和教育着广大师生员工。学院的教师、干部爱岗敬业;学生爱校守纪。整个学院人气旺、干劲足,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4.学院的教学中心地位得到确立,教学经费得到保障,教师主导作用得到保证。学院的投入、分配、激励等政策向教学、教师倾斜,力度大,效果好、政策落实;学院运用灵活的机制,引进大批人才,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提升“双师”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形成了一支基本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5.学院十分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强调专业特色,更新课程内容,尤其在培养外经贸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例如,在构建校内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实训形式,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在规划立体化专业教材建设体系时,体现“两个适应”、实现“三方面结合”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6.学院坚持产学合作的办学方向、坚持校企“双赢”的目标。一是注意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充分利用其办学资源,拓展人才培养工作职能,除开展学历教育外,还为企业在岗人员开展培训;二是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构建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尝试“订单式”教育、“就业导向”策略等,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的空间。
7.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树立了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建立、健全了教学、学生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依靠机制使管理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现代管理技术得到了有效利用,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学院的整个管理工作呈现上升势头。
8.学院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采取了“用思想教育感化、用教学内容渗透、用管理制度养成、用良好环境陶冶、用考核标准鞭策”五位一体方式,将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在校内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校内的56个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测试和研讨会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状况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9.学院运用创新体制、机制办学取得的成果特色突出,建议充实、提高。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学院目前的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建议成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成立相关的学术机构;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推进规范化管理、提升整个管理水平。
2.建议学院更深入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强与外界特别是一些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和学校的交流,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学院的实际,学习、吸收和应用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
3.学院专任师资队伍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要特别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专业之间的均衡发展;要适时地根据生源质量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因材施教,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专家组希望辽宁省教育厅、省外经贸厅总结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民办机制办学的成功经验;继续加强对学院的帮助、指导,同时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推进学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专家组对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24日至28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出资主办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78年,经1988年、1993年及2000年三次并校调整,由原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一汽职工大学、一汽党校、长春汽车工业学校、一汽高级技工学校及一汽职业技术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目前,该校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即“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省、市各级领导部门对该校的评估工作高度重视,全校师生对评估工作热情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良好。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首先在全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明确了评估工作的意义和学校要达到的目标。学校成立了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进行周密部署、逐项落实。近半年来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评建工作全面总结了改制以来的经验,并找出差距,边评边改,加快了学校基本建设,促进了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办学指导思想端正。该校确定了面向市场需求,特别是面向一汽,坚持为企业生产发展、为汽车及其相关行业、为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立足汽车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以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高专教育为龙头,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2.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学校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出资主办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置身于企业之中,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院能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例如学生及教师的生产实习和实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课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取得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3.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能够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部分专业实施的二年学校教育、一年企业教育的“2+l”的工读交替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校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的重组、整合力度大,方向对,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该校还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又相对独立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从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该校已逐步形成“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教育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较好,学生、学院的社会声誉在不断提高。
4.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学校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面对学生是讲师,面对企业员工是培训师,面对生产技术是工程师”的“三师”建设思路,并加大对新老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程,还能在学生实训和实习时当“师傅”,还能对企业里的工人进行培训和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5.干部真抓实干,教职员工兢兢业业。在国有企业调整、改造与振兴的特定历史时期,班子成员在校长带领下,能够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企业领导也能重视教育,特别是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进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校。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教学经费不足,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教学用房较紧张、图书馆面积小、图书资料少、部分仪器陈旧等。
2.教学管理与建设有待完善。学校虽然制定了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在执行、实施中还存在漏洞。
3.教学的中心地位、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待加强。特别在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技术专家方面需狠下功夫,并要加强科研及教研工作、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
4.进一步探索大型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途径,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各项建设与改革,把学校作为一汽集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继续大力扶持,并依照《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一大批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5.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及规划要站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为我国汽车工业振兴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平台上,进一步多渠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通过省市共建等途径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使学校背靠企业,真正成为一个高水平、现代化,并更具特色的高职院校。
专家组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24日至28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1月正式成立。学院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共同出资创办,隶属于海南省人民政府。学院成立后,该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工在学院董事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大胆探索与实践多元化投资体制办学模式,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此同时,学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全院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及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特别是近一年来,学院以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契机,认真对照评估标准,加强了学院办学基本条件的建设和学院的管理规范化建设,以评促建效果明显。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海南省人民政府、学院董事会以及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通过自评,学院的建设与管理得到明显提高,为学院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院对评估工作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学院将评估作为动力,对于学院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学院进一步发展中将要面临的困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较好地贯彻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方针,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3.学院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学院紧贴海南省“一省两地”(即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与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以生物科学系与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紧密合作型”产学结合模式;以机电工程系与一汽(海南)制造厂、农垦海口机械厂、海南蓝霸汽车厂、洋浦安骅汽车销售公司等汽车企业为代表的“双向参与型” 产学结合模式。为实现“立足海南、面向基层、服务企业,为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实用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的服务面向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学院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
5.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克服了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实现了学院的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目前令人振奋的发展局面,为学院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6.学院通过几年的建设,教学基本条件逐步改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达到了高职办学基本要求。在本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考核中,学生成绩良好;学生在专题研讨会中也表现了较好的素质。
7.学院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三化”立校 推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创新项目。该创新项目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过不断的总结与提高,会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创出一条可借鉴之路。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办学和发展思路,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按股份制运行和按教育规律办学的关系,全院上下齐心合力,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要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的教学基本条件已明显不足,校园面积、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及藏书等都亟待加强建设。希望学院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加强对设备购置的可行性论证管理,以保证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有序进行。
3.要进一步深化全院的教学改革,以全院教育思想观念的统一为突破口,加大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力度。要特别注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全院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针对不同生源和生源素质的差异,加强教学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能力。特别是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要及时总结办学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强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以提高全院的管理工作水平。
5.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关系。学院自创建至今,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条件、建设不足等问题,希望学院能及时调整,加强内涵和质量建设,以确保海职院人才培养质量。
6.海南省人民政府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也很多。为适应学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希望海南省教育厅一如既往地关心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解决学院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努力将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
专家组对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组一行9人,于2003年11月24日至28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为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教育厅、交通厅积极支持学院建设与发展,三年来专项拨款1600余万元。学院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被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学校”等光荣称号。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首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明确了评估的意义和目标;其次在全院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评估建设工作;第三学院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逐项落实。福建省教育厅、交通厅主要领导关心、支持学院的评估工作,对具体进程作了重要指示;交通厅拨出专款150万元用于学院的评估建设工作;教育厅也先后两次组织省内专家进校预评。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有关评估工作精神,通过评建工作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建校以来的成功经验,遵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找准差距、边评边改、边评边建,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成绩
1.学院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准确的定位。四校合并之后学院领导和教师积极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和理论;组织外出调研学习,进行校内专题讨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有了比较明确地认识。制定了坚持为福建交通运输事业以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依托行业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出了“秉承船政学堂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创新、质量兴校、特色创牌、立足交通、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方针。为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规划,特别重视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了向教师逐步加大力度的倾斜政策;采取“纳新、自培、委培、引进和聘请兼职教师”等办法,通过实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扶持”、“研究生工程”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使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
3.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仅2003年就投入485万元用于加强实践教学条件改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使用率较高,基本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建有功能比较齐全的图书馆,建成了校园网,有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并注重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标准接轨,学校建有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批准的“高新技术考试站”,由国家港监局、上海海事局、福建海事局批准的“海船船员职务适任证书”培训考试机构,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考核取得了较好成绩。
4.学院在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通过社会调研,针对福建交通事业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完善专业结构;注意主体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注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并着手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了鼓励使用高职高专教材及自编特色教材的计划。
5.积极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建立了质量标准;通过毕业生质量调查,教学信息反馈指导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学生评教,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实施教师工作规范以及教学事故认定等措施,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6.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学院通过改革“两课”教学,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及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涌现出了见义勇为的英雄个人和集体,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三、主要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加大加快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力度。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与规律的研究,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带头人培养。主体专业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差距较大,与学校制定的发展规划目标明显的不相适应,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大加快培养力度;应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促进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3.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深化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运行机制,形成新的适应事业与形势发展需要的科学管理制度,以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4.希望福建省教育厅、交通厅继续加大对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创造条件,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加大指导力度,继续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以保持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促进学院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使学院为福建交通事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组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意见
受教育部委托,专家组于2003年11月24日至27日,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总体印象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7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由原零陵卫生学校(省级重点)、零陵农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两所重点中专合并改制组建而成。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湖南省医、农、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转变教育观念,整合学校资源,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建设,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对于评估建设工作,学院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精心部署,广泛发动。全院师生员工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认真学习文件,积极查找问题和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在加大教学投入,整理教学、管理档案材料,总结办学特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作用,达到了评估工作促进学院改革和建设的目的。
二、主要成绩和特色
1.办学思路清晰
学院位于湖南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永州,面向湖南,准确地把握高职的定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入世育人才”的办学思路。
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改变教育理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院已形成了一支基本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学院的管理队伍高效团结、精干敬业,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健全、落实情况较好。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认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保证,教学过程控制有章可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意识较强。
3.重视教学投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努力通过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投入、校企联合、自主研发、银行贷款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学院的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能够满足学院教学需要,有力地支持了学院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严格按照“四高”、“三低”的建设思路和运作方式,建成了“一场四园两中心”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院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学结合经验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4.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
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重视教材建设,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专业的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职业能力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
5.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学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以人为本。组建了20多个学生社团,使社团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重要途径与成长环节。结合学院实际,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教育,取得较好效果。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成效显著。近几年来,学院多次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进行人才市场摸底预测,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开展毕业生应聘培训,并能根据用人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好,学院影响不断扩大。
6.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产学结合发展之路,形成特色。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广泛、深入地开展产学合作,改制成立了永大高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生态养殖、生物工程、优质果蔬、园林花卉、杂交稻制种等开发实体,使学生能方便地在自己的公司中进行顶岗实践、参与生产和管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育人路子,成立有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进行指导。与相关的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的职业培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院已经基本形成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化、效果明显的产学结合体系,成绩显著。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1.由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零陵卫校和农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两校区相隔较远,虽然学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要真正实现“五统一”还需进一步努力。学院领导要继续重视这个问题并彻底解决。
2.学院在从中专到高职办学模式转变的进程中,尚未完全摆脱中专办学模式的影响。表现在总务后勤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思政工作等方面,如教学计划缺少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建议尽快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范与要求,在上述方面主动与高等职业教育接轨。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学院办学规模扩大和新专业逐渐增加,现有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学院发展的需要有一定距离。应加大研究生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
4.各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产学结合方面存在着不平衡。如高级护理、生态养殖等专业在师资、设备、教学管理、产学结合等方面相对于别的专业有明显的优势,但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专业师资不足,实验室设备落后,需要统一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以求协调发展。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 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2004年10月28日教职成[2004]15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8〕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xx兵团教育局,
教育部关于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教职成函[201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为充分展示职
教育部关于举办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举办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教职成函[201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为贯彻《国家
教育部关于举办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举办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我部和天津市

我是律师

 

律所合作请联系客服

服务时间 9:00-18:00

400-600-7222

询律网公众号

询律网公众号

案源信息早知道

询律网APP

询律网APP

快捷回复咨询

友情链接:

备案号:湘ICP备2021010099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湘B2-20210501 投诉举报: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询律网 Copyright © 长沙询律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财富中心F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