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法律条文 > 行政法类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农办计[2013]3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吉林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为进一步加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农办计[2013]3号)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吉林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优势特色农牧业发展,我们组织编制了《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现印发你们,供在编制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省级实施规划、产业扶贫规划和开展相关工作时参考。
农业部办公厅
2013年1月28日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国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主战场,片区扶贫攻坚成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要方式。农业部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联系单位。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优势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纳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9个县(市、旗)(见表1),规划期为2012-2020年。
表1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规划区域范围
┌─────────┬───────────┬─────────────────────────┐
│省(区) │ 市(盟) │ 县(市、旗) │
├─────────┼───────────┼─────────────────────────┤
│ 内蒙古 │ │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 │
│ │ 兴安盟 │ │
│ 自治区 │ │右翼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
├─────────┼───────────┼─────────────────────────┤
│吉林省 │ 白城市 │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县 │
├─────────┼───────────┼─────────────────────────┤
│ │ │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 │
│ │齐齐哈尔市 │ │
│ │ │东县、拜泉县 │
│黑龙江省 │ │ │
│ ├───────────┼─────────────────────────┤
│ │ 大庆市 │林甸县 │
│ ├───────────┼─────────────────────────┤
│ │ 绥化市 │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明水县 │
└─────────┴───────────┴─────────────────────────┘
一、加快片区农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1月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行业扶贫工作的任务,要求各行业部门要重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工作,完成本行业国家确定的扶贫任务。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是典型的农牧区,农牧业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不断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基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此外,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农业部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联系单位,指导和帮助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也是片区联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行政区划图(略)
(二)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解决好贫困地区发展问题,重点是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908.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农牧业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符合广大农牧民求发展、盼富裕的热切愿望,是持续增加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片区耕地总面积5750万亩、草场3700万亩。目前,19个片区县(市、旗)中有16个被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10年粮食总产量1622万吨,肉类、奶类产量分别为89.7万吨、176万吨,粮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突破农牧业发展瓶颈,切实打牢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推动片区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对提高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四)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片区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突出,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道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农牧业是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进一步转变片区农牧业发展方式,有助于促进片区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巩固贫困地区农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五)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沿边开发开放的有效途径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有少数民族人口接近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4%左右,有蒙古族、满族等6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达斡尔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3个人口较少民族,内蒙古兴安盟是我国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同时,片区大部分县(市、旗)都纳入了国家正在编制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让广大农牧民尽快富裕起来,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二、片区农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国土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和松嫩平原西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积温1131~3600度,无霜期 90~245天,年均降雨量55~889毫米,年平均温度-3.2~5.6℃,无霜期95~145天。主要河流有嫩江及其支流阿伦河、乌裕尔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与呼兰河及支流通肯河等。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15.7%。生态较为脆弱,草原“三化”问题严重,旱灾、风灾突出,雪灾、冰雹、霜冻、洪涝等多发。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耕地总面积5750万亩、草场3700万亩。该片区全部19个县(市、旗)中有16个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的重点县;2010年,片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8.6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为56:2:41:1,人均粮食产量2281公斤,人均肉类产量126公斤,人均奶类产量247公斤,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总人口711.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7.7万人。有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111.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28亿元,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36:35:29,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78亿元。居民受教育年限7.1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8%,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3万人。
(二)发展成就
近年来,片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农田水利化、作业机械化、生产科技化、加工产业化、环境生态化、服务社会化、体制新型化等目标,全面推进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牧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1.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近年来,片区各县(市、旗)认真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以提升品质、主攻单产为着力点,突出抓好良种育繁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耕地质量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等工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片区粮食总产达到1622万吨、粮食单产实现358.8公斤/亩,比2001年增产粮食约940万吨、粮食单产提高127公斤。龙江县粮食总产达到258万吨,成为黑龙江省产粮第二大县。在畜牧发展方面,片区各级政府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农牧结合日益紧密,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呈现新的变化。2010年,片区肉类、奶类产量分别达到89.7万吨、176万吨,其中望奎县肉类产量达到16.6万吨,林甸县奶类产量达到40.3万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综合防控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了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2.优势特色农牧业日益壮大。片区各县 (市、旗)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名优特产业,优势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特色农牧业。杂粮、杂豆、葵花、红辣椒、亚麻、蓖麻、万寿菊、甜叶菊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效益逐步显现,已经成为优化农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增效的新动力。2010年,片区杂粮杂豆产量达到66.8万吨(粮食一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比2001年(70.6万吨)减少4万吨,但绿色食品、绿色生产资料和有机食品数量迅猛增长,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通榆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达到122个,基地面积达到1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2%,带动1.5万户农户致富,“三品”农业生产走在吉林省前列,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特色食品暨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县”。拜泉县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并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
3.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片区各县(市、旗)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实现农牧业跨越式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环节,重点发展了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了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片区内各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0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产业化企业可达240家以上,产业化扶贫基本覆盖所有重点村和70%以上的贫困户,受益贫困户年户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近年来,片区内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有序集中。黑龙江省青冈县已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27家,注册资金6.87亿元。克东县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50万亩实现大机械作业,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提升了耕作和管理水平,平均亩产提高了10公斤以上,亩可增加收入40元。
4.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片区各县(市、旗)围绕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重点推广品种培育、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及加工等方面的适用技术,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目前,片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奶牛、蛋鸡良种率接近100%,生猪、肉牛良种率均超过 90%;兴安盟农作物良种率、牲畜改良比重分别达到98%和97.4%。绥化市在片区重点推广玉米大豆大垄栽培、水稻智能催芽大棚育秧、大型机械整地、机械精量点播,水稻毯式秧盘大棚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30多项。
5.农牧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展。片区各县 (市、旗)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政策、规划、资金、项目、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8.5元,是2001年的3.6倍。通过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等渠道,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牧民增收新格局。林甸县通过扶持贫困户购买和养殖牲畜、建设日光温棚、发展劳务经济等方式,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299元,比2001年的1850元增加了350%。
6.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片区各县(市、旗)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从解决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截至2010年,通过片区综合开展水、电、路、通讯等建设,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行政村通电率均达到100%,片区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达率、自然村道路通达率为90.3%、39.1%、57.2%,乡镇通邮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7%,农村面貌正由局部改善向整体改善转变。
(三)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形势下,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片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缺少大型水利工程和大型农机装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稳固。水利设施薄弱,片区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很慢,总量少,标准低,设备陈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基本农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 31.3%,大部分农田“靠天吃饭,”处于低产和不稳产。目前,兴安盟水浇地面积455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7%;可灌溉人工草地面积不足 140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5%。虽然近年来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已起步,但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农田用电问题突出,有的没有线路、有的容量不够,有的农电设施不配套,农民只好使用柴油机,由于油价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农业丰产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发展缓慢、机械不配套,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严重不足,农机总动力842.6万千瓦,绝大部分县(市、旗)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但小四轮占据比重过大,总体标准不高,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组织化程度也受到制约。
2.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片区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县在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仍以粮食作物等种植业生产为主,养殖业发展依然缓慢。2010年,片区种植业总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为56%,养殖业仅占41%。特别是一些县(市、旗)一味提出通过开发地下水资源改造盐碱地来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玉米等传统种植业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对通过种植苜蓿改造盐碱地进而发展畜牧业重视不够。黑龙江克东县的飞鹤乳业有限公司目前最大的发展困境是饲料成本问题,公司每年要从美国进口3000吨优质苜蓿。此外,片区农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如大宗传统产品多、名特新产品少,普通品种多、专用品种少。
3.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片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整体效益尚未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原字号”出售和粗加工比重大,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率、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偏低,农牧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较少,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虽然拥有酒业、乳业、糖业、米业等产业,但受资金、规模、市场等因素影响,大部分还不成熟,效益不高。此外,片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分散的农牧业家庭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虽然已组建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规模小,数量少,覆盖率、实力不强,服务能力弱,农牧民对市场的认知程度低、适应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速度缓慢。
4.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农牧技术服务部门办公条件差、工作条件简陋、技术推广手段落后、人员流失严重、知识结构老化、工作经费少。绥化市、县、乡三级共有农技推广人员1092人,人均耕地面积2.5万亩,缺口达1500人以上。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农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片区信息网络体系很不健全,区域综合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农村零售网点不完善,仓储、烘干、加工、物流等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粮畜产品物流成本高,市场环境和交易条件差,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低。此外,片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农资供应、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条件和能力建设也相对滞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片区农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是典型的农牧区,“三农”问题始终是决定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不利的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资源条件较好。从耕地资源看,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耕地面积丰富,2010年末耕地总面积 575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超过8亩,广袤的黑土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平坦连片、耕层深厚,适于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适合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2010年片区粮食总产达到1622万吨,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面积约1000万亩,流转率为1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态环境看,片区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开发时间较晚,森林、草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农畜产品生产环境优良,具备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2010年,片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约为2000个、实物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2.政策环境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就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及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制定实施了专门政策措施,为片区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片区涉及三省区也都相继出台了对口帮扶等倾斜政策,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鄂尔多斯对口支援兴安盟、加快兴安盟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2010-2012年,鄂尔多斯共安排15亿元政府援助资金,主要用于兴安盟基础设施、农牧业、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片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发展潜力巨大。从资源利用潜力看,通过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中低产田、后备耕地和宜渔水面,实施草场和林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能够有效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从结构调整潜力看。通过推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生产力和区域布局,将进一步放大优质粮食、畜产品、蔬菜、特色种植养殖和农村新型服务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农村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优化结构增产增效。从单产提高潜力看,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步伐,全面实施大农机作业,推行现代农业耕作制度,推广标准化和规模化种养技术,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能够进一步提高粮食、蔬菜、畜禽单产水平。从产业升级潜力看,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总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市场开发潜力看,通过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开发,特别是加大农超对接、品牌建设推进力度,能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二)制约因素
1.土地退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虽然片区耕地总量较多,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沙化、盐碱化程度高,土地沙化面积达到区域总面积的14.1%,耕地盐碱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9.1%;平原地区黑土地质量逐渐退化,面源污染加重,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不断下降,黑土层逐年变薄,肥沃的黑土地“越种越瘦、越种越硬、越种越贫瘠”;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沙化严重。此外,片区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严重,旱灾、风灾、雪灾、冰雹、霜冻、洪涝、沙尘暴等多发。以旱灾为例,由于片区冬季寒冷,春夏风沙严重、降水量偏少、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容易出现春旱、连伏旱、秋吊,作物生长期尤其是水稻泡田期和返青期的5~6月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10%~15%,而该期间农业用水量最大,缺乏必要的水利工程调节补给,农牧业生产只有“靠天吃饭”,严重影响粮食的稳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也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片区水资源年内年际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年内主要集中于7~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部分地区夏季经常受到涝灾的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不足。片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绝大多数县(市、旗)财政是靠补贴的“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3388.8万,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 406.7元,分别为全国的44.6%、13.4%,与全国平均数相比有较大差距;片区19个县(市、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4亿元,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213.98亿元。村级集体资金基本无积累,无力投入农牧业发展。片区农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短期内无法改变。片区内仍有1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对象129万人,贫困发生率2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2.2个百分点。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拜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2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农牧民收入水平偏低,农牧民自身积累对农牧业的投入更是有限。
3.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低。总体来看,农牧民受教育年限短、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还很薄弱。尤其是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优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牧业经营老龄化、副业化、兼业化趋向严重,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目前,片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拜泉县农村劳动力文盲率高达2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大部分农牧民很少接受过技能培训或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打工多是从事简单劳动,片区工资性收入仅占农民收入的2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均19.6个百分点。农牧民素质已成为制约片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物流成本高。片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等级低,特别乡村级公路建设只通到中心村,偏远贫困村、屯道路建设更为缓慢。片区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达率、自然村道路通达率为90.3%、 39.1%、57.2%,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安市31.4%自然屯尚未通公路,科尔沁右翼中旗有 140个村不通沥青路、占行政村数的61%。由于公路航空等交通不便,铁路运输能力不足,致使农产品和生产要素仓储、包装、运输等流通成本高,同时,又缺乏农产品冷库建设,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设缓慢,大宗农产品外运和生产资料内销都受到制约,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牧民收入降低,也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公路建设标准低,一到雨季,林甸县村屯道路泥泞不畅,致使鲜奶运输不及时而腐坏变质,仅此一项,每年给奶农造成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四、片区农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农牧业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目前,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促进农牧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目标,以三大功能区为基础,以12个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着力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着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牧业,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农民技术培训,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力争把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建成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根据区域农牧业资源优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农牧业建设,突出区域特色,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和途径。坚持循序渐进、优先区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先突破。重点突破农牧业产业的发展瓶颈,重点选择能明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产业。
--坚持跨越发展与转变方式相结合。抓住片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突破传统农业发展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农牧业发展模式,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推进片区农牧业发展从快速发展迈向跨越式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强化现代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农牧业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农牧业劳动者由传统农牧民向新型职业农牧民转变,切实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促进农牧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加快发展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转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自我发展与外部支持相结合。立足片区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地区各方面力量,努力增强农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农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片区农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效生态农牧业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牧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功能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农牧民素质和农牧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和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和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农牧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主要指标是:
--农畜产品生产总量显著增加。到2015年,片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7亿吨左右;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8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杂粮、杂豆、葵花、红辣椒、亚麻、蓖麻、万寿菊、甜叶菊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产量稳中有升,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到2020年,片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亿吨左右,猪牛羊肉总产量超过84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210万吨。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到 2015年,基本实现水利化,水田区农田实现沟渠相通,干、支、斗渠全部实现硬质化,农田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农机化,农机总动力达到1000万千瓦,千万元级以上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400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耕地得到培肥,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达到70%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 1200万千瓦,千万元级以上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600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30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到2020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发展到40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超过65%。
--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 2015年,农业生物、信息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片区内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达到55%。全面改善和提升片区农业科技的整体素质,重点领域和部分关键技术尤其是玉米种业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每户农牧户掌握1~2项农牧业实用技术。到202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达到58%。
--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渠道大幅拓宽,收入增长点大幅增高。到 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以上,实现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在14个片区中实现率先脱贫。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到 201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40%以上;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0%以上。
五、片区农牧产业选择与布局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整体属于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除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中旗、通榆县、甘南县等4个县 (市、旗)属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外,其余15个县(旗)都属于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宏观布局合理、局部区域相对集中、主导产业功能明显的优势农牧产业聚集区,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农业功能分区
按照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空间差异特征,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及片区涉及三省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划分为农业核心区、城郊农业区、生态保护区。
主要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指片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旗),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该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人少地多,具备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的资源基础,是我国重要的粮畜主产区,以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带建设为中心,充分挖掘区域增产潜力,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促进农牧加综合发展,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比较效益。
经作园艺区。主要指片区的县城郊区。该区农业发展的市场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具备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建设主要面向城市需求的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开发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生态保护区。主要指片区的草地、湿地,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农牧互补、牧养结合,促进草畜平衡。有序推进人口转移和异地安置,控制人类活动强度。
(二)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种养传统和加工带动等方面因素,确定片区各主要农牧产业布局 (见表2)。
表2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基地布局
┌───────────────────────────────────────┐
│玉米:突泉县、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大安市、镇赉县、通 │
│榆县、泰来县、甘南县、龙江县、拜泉县、富裕县、克东县、林甸 │
│县、明水县、青冈县、望奎县、兰西县 │
├───────────────────────────────────────┤
│水稻: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镇赉县、龙江县、泰来县、甘 │
│南县、富裕县、望奎县、林甸县 │
├───────────────────────────────────────┤
│大豆:扎赉特旗、甘南县、泰来县、富裕县、克东县、拜泉县、望 │
│奎县、青冈县、明水县 │
├───────────────────────────────────────┤
│马铃薯: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龙江县、拜泉 │
│县、望奎县、青冈县、明水县、林甸县 │
├───────────────────────────────────────┤
│杂粮杂豆: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 │
│县、镇赉县、通榆县、明水县、青冈县、兰西县、甘南县、林甸县、 │
│泰来县、富裕县、龙江县 │
├───────────────────────────────────────┤
│蔬果:突泉县、大安市、龙江县、兰西县、青冈县、林甸县 │
└───────────────────────────────────────┘
┌──────────────────────────────────────┐
│葵花: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 │
│大安市、通榆县、甘南县、克东县、兰西县、林甸县、青冈县 │
├──────────────────────────────────────┤
│红辣椒:扎赉特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兰西县 │
├──────────────────────────────────────┤
│麻类:通榆县、兰西县 │
├──────────────────────────────────────┤
│万寿菊、甜叶菊:扎赉特旗、青冈县、兰西县、明水县、克东县、 │
│望奎县 │
├──────────────────────────────────────┤
│瓜子: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镇赉县、通榆县、甘南县 │
├──────────────────────────────────────┤
│中草药:突泉县、扎赉特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甘 │
│南县 │
├──────────────────────────────────────┤
│生猪:扎赉特旗、镇赉县、大安市、龙江县、拜泉县、望奎县、兰 │
│西县、青冈县 │
├──────────────────────────────────────┤
│奶牛: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镇赉县、大安市、通 │
│榆县、富裕县、林甸县、甘南县、泰来县、龙江县、克东县 │
├──────────────────────────────────────┤
│肉牛:龙江县、望奎县、兰西县、青岗县、明水县、扎赉特旗、科 │
│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 │
├──────────────────────────────────────┤
│肉羊: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
│通榆县、镇赉县、大安市、龙江县 │
├──────────────────────────────────────┤
│禽类:突泉县、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县、龙江县、拜泉县、望奎 │
│县、青冈县、林甸县 │
└──────────────────────────────────────┘
1.优质玉米产业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我国东北玉米带,多年来玉米一直是片区的第一大种植作物,玉米面积、产量更是逐年增加,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片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23万亩,产量122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58%和6.90%,在全国玉米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玉米产业发展仍受优良品种相对较少、区域性适用技术普及率低、机械化收获技术尚未普及以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制约。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玉米产业的发展,应着力发展籽粒玉米,积极发展鲜食玉米、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实现玉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链条式延伸。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大型农机作业水平,尤其是机械化收获比例,不断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技术,在紧缺的灌溉水资源条件下,着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提升优质玉米品种研发与推广,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升玉米生产效益。到2020年,片区玉米面积增加到2858万亩,产量增加到1370万吨。
2.优质水稻产业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粳稻生产,水稻生产具有高产优质的优势。由于片区粳稻产量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外销前景广阔,效益好,农民种稻积极性非常高,近些年水稻生产发展迅猛,2010年粳稻种植面积达到385万亩,产量超过200万吨。但是,水资源短缺限制着片区水稻生产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只有个别县旗可以利用周边水库的水资源扩大水稻面积,低温冷害发生频繁、稻瘟病危害严重等问题也影响着水稻单产和品质。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水稻产业的发展,应稳步发展粳稻生产,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稻和有机稻,不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应总体稳定种植面积,在地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地区适当扩大种植面积,严格控制通过开采地下水进行水稻生产;二是加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盐碱地治理,通过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合理开发优质粳稻生产后备资源,稳定提升生产能力;三是强化水稻良种培育、良繁和推广,着力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研发、提升和普及,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单产和品质;四是扶强壮大一批水稻产业龙头企业,加速水稻深度开发,酝酿一批科技含高、牵动力大的水稻产业项目,延长水稻产业链,打造一批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知名品牌。到2020年,片区水稻面积增加到404万亩,产量增加到222万吨。
3.高油大豆产业
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大豆也曾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传统优势作物,但由于自然资源、生态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特别是受进口大豆的冲击,农民生产大豆效益非常低,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较快。2010年,片区大豆种植面积达到791万亩,产量95.3万吨。从片区部分县旗的规划来看,大豆也是重点压缩的作物。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大豆产业的发展,应对大豆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调整,明确最有优势的种植区域和主栽品种,利用非转基因和生产环境好的优势,积极恢复和扩大种植面积。一是重点选择高油脂、低蛋白的非转基因品种为主栽品种,按照连片区域化种植的原则,打造形成片区大豆产业带;二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普及应用机械化栽培和收获技术,努力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三是以生产集中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推进大豆产业升级,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大豆加快转化增值,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实现大豆产业的专业化、集团化;四是进一步加大良种培育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良种,建立健全大豆良种体系。到2020年,片区大豆面积增加到815万亩,产量增加到100万吨。
4.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具有产业链条长、增值潜力大、增收带动强等特点,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气候冷凉,非常适合马铃薯生产,也一直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2010年,片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折粮产量34.2万吨。片区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加工带动强、市场认同度高,效益比较好。但是,片区马铃薯生产也面临着优质高产品种缺乏、脱毒种薯供应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机械化水平低、贮藏技术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亟需提升生产、加工、贮藏、流通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生产条件,着力发展种用、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坚持种薯先行、科技兴薯和产业带动的战略方向,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一是积极开发和选育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建立新型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和推广体系,引进、选育和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扩大脱毒种薯供种能力。二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组装集成推广脱毒专用品种、少 (免)耕栽培、覆膜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强化科技支撑。三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贮藏能力建设。改善市场流通条件,促进产销衔接;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适合不同生态区设施和农产的贮藏保鲜与管理技术,增强贮藏能力,减少贮藏损失,提高商品质量。四是积极扶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名牌产品。到2020年,片区马铃薯面积与2010年持平,产量增加到38万吨。
5.杂粮杂豆产业
杂粮杂豆大部分属于抗旱作物,不但可以食用,而且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功能和综合利用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与价格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杂粮杂豆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大。 2010年,片区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到475万亩,产量66.8万吨。但是,目前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杂粮杂豆生产存在种植粗放、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加工开发不足等突出问题,虽然品质好,但产量低、加工增值不足。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杂粮杂豆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传统和已经树立的市场认知度,做大做强杂粮杂豆产业。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与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二是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推广保优节本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三是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发优质特色杂粮杂豆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到 2020年,片区杂粮杂豆面积进一步下降,保持在 380万亩的水平,产量降低到60万吨。
6.特色经济作物产业
特色经济作物具有生长环境要求特殊、市场效益较好、面临竞争较弱等特点。根据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气候和环境特点、产业基础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目前片区内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重点发展葵花、红辣椒、麻类、万寿菊、甜叶菊、瓜子、中草药等经济作物。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一是明确最有优势的种植区域、主栽品种,以及目标市场;二是加强生产技术的升级,重点提升产品品质;三是加强加工环节的建设,以加工促市场、以加工带生产;四是加快引进品种的育种育苗进程,尽快摆脱外地对种苗的限制。
7.生态蔬果产业
目前,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建设棚室进行蔬菜和瓜果生产的生态蔬果产业方兴未艾,由于市场好、效益高,各县(市、旗)都针对自身情况,出台了鼓励发展“棚室经济”的优惠政策。目前,生态蔬果产业已经成为片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2010年,片区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达到28.5万亩,产量88.6万吨。但生态蔬果产业发展中存在门槛高、投资大、部分县规划定位不准、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差等问题。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生态蔬果产业发展,应按照“市场先行、集中连片、围城沿路、规模推进”的原则,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经济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培育和发展一批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鼓励蔬菜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做大做强。创新蔬菜产业化运作机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农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市场经济观念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二是全面开展蔬菜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鼓励扶持蔬菜企业、专业合作社走精品化发展道路;三是加大蔬菜基地保护和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力度。把蔬菜基地污染源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确保所有蔬菜基地都能达到相关要求,加强农药、种子、肥料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各环节的监管,全面禁止使用各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净化投入品市场;四是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建立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到2020年,片区蔬菜瓜果面积增加到35万亩,产量增加到115万吨。
8.生猪产业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是我国生猪的主产区,近年来,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19个片区县(市、旗)中有6个生猪调出大县,2010年,片区生猪存栏573.6万头。但受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和产业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确保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生猪产业的发展,应着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市场定位确保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场供应。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现有种猪场,配套建设原种场、扩繁场、种公猪站,提高种猪质量;二是加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养殖大户,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快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完善种猪、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的监控手段,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四是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扩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五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到2020年,片区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实现5%的增长。
9.奶牛养殖产业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位于我国奶牛产业带的东北内蒙优势带,具有天然的奶牛养殖优势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奶源基地。2010年,片区奶牛存栏79.1万头,牛奶产量176万吨。但促进片区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必须妥善解决奶牛饲养方式落后、良种化程度不高、奶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乳及乳制品市场不规范、高质量饲料供应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应着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养殖比较效益。一是加强奶牛良种繁育,建设奶牛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改良中心、配种站、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信息中心;二是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扶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大力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机械挤奶站;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奶牛群体改良、高效繁殖、标准化规模饲养、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疫病防治和原料奶质量控制技术;四是完善乳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加强奶业预警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奶牛优势区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片区牛奶产量实现20%的增长,超过210万吨。
10.肉牛产业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位于我国东北肉牛优势区,近年来,肉牛饲养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屠宰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肉类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片区肉牛存栏139万头。当前,肉牛业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专用肉牛品种缺乏、投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需进一步提升肉牛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供给。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肉牛产业的发展,应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新建及扩建一批种公牛站、肉牛良种繁育场和乡镇人工授精站,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二是扶持养牛大户和肉牛养殖小区牛舍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化粪池或沼气池,推行标准化饲养;三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配套建设青贮和氨化设施,建设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四是加强饲喂、饲草料生产加工、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到2020年,片区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实现10%的增长。
11.肉羊产业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位于我国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生产的羊肉质量好、市场需求旺盛。2010年,片区肉羊存栏767万只。但是,目前片区肉羊产业仍然面临良种覆盖率低、专用饲料供应不足、养殖方式落后、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等制约因素,必须加快改造和发展步伐。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肉羊产业的发展,应定位于发展高档肉羊养殖,加速改造传统养殖方式,大力培育优势品牌。一是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原种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构建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支持标准化羊舍、青贮窖及其相关设施建设,提高舍饲规模化养殖水平;三是推行秸秆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四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加工流通市场体系,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到 2020年,片区肉羊存栏量和羊头产量实现10%的增长。
12.特色禽类产业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色禽类发展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增长潜力,自然放养的地方特色东北大鹅久负盛名,肉鸭、肉鸡鸭等特色水禽也有望成为禽肉生产新的增长点。2010年,片区禽类 3638.2万羽。但是,目前,特色禽类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品种杂乱,缺乏系统选育,品质参差不齐;生产模式落后,缺乏综合防疫设施,滥用和盲目用药现象严重;生产规模偏小,加工产品开发不足。
推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色禽类产业的发展,一是实施原产地保护,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二是进行特色品种的保种与提纯;三是改进养殖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提高疫病监控水平,增强产业开发,形成产业链。 2020年,片区禽类存栏量达到3820万羽,实现 5%以上的增长。
六、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围绕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
加强土壤肥力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加强测土配肥站建设,鼓励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积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开展耕地地力培肥试点,探索建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采用先进手段多积、多造、多施有机肥。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扩大秸秆还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鼓励农民施用生物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耕地质量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有效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专栏1:农牧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
│1.设施农业工程。新建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包括墙体、后 │
│屋面、钢架、棉被、机械卷帘机、耳房、棚膜等建设;支持集中育 │
│苗配送中心建设,包括优良品种展示园、标准化育苗温室和设 │
│施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以及配套育苗设备和送苗车 │
│等。同时,通过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建设预冷保鲜库。同时配 │
│套建设牲畜棚圈和草料棚,以推动传统畜牧业方式转变,促进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
│2.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重点建设输水管道、输水渠道、沉淀 │
│池、前池、首部枢纽、阀门井、各级地埋管道等,以提高水肥利 │
│用效率、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环境破坏、提高土地生 │
│产率。 │
├───────────────────────────────────────┤
│3.牧区道路建设项目。重点新建和改扩建牧道,建设牲畜转 │
│场中转站、草原防火和虫鼠害机械化防治专用道路。项目实 │
│施有助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鼠虫害及火灾防治 │
│效果。 │
├───────────────────────────────────────┤
│4.农机库棚建设项目。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建 │
│设机棚机库,支持建设机棚机库服务区,有效解决农机化发展 │
│过程中机具停放和田间转移等诸多问题,促进农机化发展。 │
├───────────────────────────────────────┤
│5.农村沼气工程。按“一池三改一棚”标准在适宜地区建设 │
│户用沼气池;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郊县域农场、养殖场推进大中 │
│型沼气工程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 │
│“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原则,建设农村沼气 │
│服务网点。 │
├───────────────────────────────────────┤
│6.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工程。治理改造盐碱地面积600万亩, │
│治理荒漠化面积200万亩,通过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平田整 │
│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料、客土压碱等建设,改造盐碱地、 │
│治理荒漠化。 │
└───────────────────────────────────────┘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快改善养殖业品种改良条件,加大饲草饲料基地、健康养殖池塘等养殖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
加强农机化建设。以推广大马力、高性能、节能环保和复式作业机械为重点,加强现代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提高作业标准和机械化率。突出发展现代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发展农机大户,加快装备先进配套的大型农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区域农机服务和调度中心建设,提高现代化大农机维护、保养和作业水平,建设完善代耕、代种、代收的“三代”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防控、农药监管、植保科技支撑等能力,重点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大中城市蔬菜基地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疫情监控网络体系,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和重大疫情风险分析制度,提高疫病防控和扑灭能力,有效降低种养业生产风险。
(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牧产业
大力发展农牧主导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粮食供给保障水平。推进特色种植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快特色种植新品种的引进、改良,改造传统种植方式,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不断提升特色产品品质。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积极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围绕主导优势农牧产业,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设备、工艺、产品更新换代,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的特色农牧加工集群,转化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原料生产优势,实现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高效化。
积极发展主导优势农牧产品物流业。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现有粮食、肉牛、肉羊等重点农产品市场,加强交易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作用。推进奶牛、特色经济作物等产品的订单生产,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顺畅地进行销售流通。
专栏2: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
┌──────────────────────────────────────┐
│1.粮食生产基地项目。重点进行培肥土壤地力、农田防护林 │
│网建设、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及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 │
│食综合生产能力。 │
├──────────────────────────────────────┤
│2.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基地项目。重点建设棚室、鲜贮、配 │
│套喷灌等设施,提高片区有机稻米、杂粮杂豆、食用甜糯玉米、 │
│无公害瓜菜等产品的品质。 │
├──────────────────────────────────────┤
│3.特色农业基地项目。重点开展培肥土壤地力、农田防护林 │
│网建设、田间道路、条田平整及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花 │
│生、葵花、特色辣椒、甜叶菊、万寿菊、甜菜、西瓜、黑木耳、食用 │
│菌、油豆角、烤烟、中草药等特色种植基地。 │
├──────────────────────────────────────┤
│4.特色林果基地项目。改造坚果、地产果、北方耐寒浆果经 │
│济林生产基地,主要包括低产林果基地改造、良种繁育基地和 │
│采穗圃建设等。 │
├──────────────────────────────────────┤
│5.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项目。建设肉羊、肉牛、奶牛、生猪、 │
│家禽等标准化养殖小区,改造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重点建设 │
│圈舍、挤奶厅以及青贮窖、饲料间等辅助设施,以及水、电、暖、 │
│排污等基础设施改造及附属设施等,以推动畜禽养殖生产方 │
│式转变。 │
├──────────────────────────────────────┤
│6.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项目。围绕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 │
│等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包括种公牛 │
│站、优质牛核心群、畜禽原种场、畜禽扩繁场、畜禽遗传资源保 │
│种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 │
├──────────────────────────────────────┤
│7.苜蓿草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包括良繁基地、田间水利设 │
│施、烘干机械、喷灌等配套设施。 │
└──────────────────────────────────────┘
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片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重点打造非转基因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三大品牌。进一步加大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品牌扶持力度,促其尽快成长为知名品牌。深入推进品牌整合,提高同类产品的品牌集中度。
(三)强化农业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片区各级农业科研院所能力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围绕片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引进、示范、推广,提高科研成果应用水平。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支撑保障体系,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素质和水平。加强片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产销信息引导,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创办农村信息服务站,开展与农民面对面的信息服务。完善农业服务专家队伍,重点从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村村大学生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农村信息员,巩固充实农村信息员队伍。建立经常性培训机制,提高农业信息员素质。到2015年,农业信息服务到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健全良种体系。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加强区域品种创新能力建设,依托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加强原原种、原种的育种工作,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加快苜蓿、羊草等优良草种的繁育,逐步满足草原建设的需要。
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继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安排上向片区倾斜。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为片区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实用人才和管理干部培训班。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片区现代农牧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专栏3:技术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项目
┌────────────────────────────────────┐
│1.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包 │
│括农机技术服务机构维修农机推广站用房,新机具展示厅、试 │
│验及维修车间、购置试验测试仪器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 │
│设。开展农机监理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县级农机监理服 │
│务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建设,包括改扩建农机监理机构办公 │
│用房,固定式安全检测线、标准化考场、监理技术设备等。 │
├────────────────────────────────────┤
│2.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地州级农产品质量 │
│安全检测分中心、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使片区 │
│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能力显著提升。 │
├────────────────────────────────────┤
│3.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
│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动物防疫物资保障、动物 │
│防疫技术支撑、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 │
│追溯等七个子系统组成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以农业有害生 │
│物预警防控区域站、省际公路检疫检查站为主要建设内容的 │
│植物保护体系以及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为主体的水生动物疫 │
│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片区动物防疫工作水平和应急防 │
│控能力。 │
├────────────────────────────────────┤
│4.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县(市)农业信息点 │
│以及乡镇农业信息采集点,使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 │
│题得到有效缓解。 │
├────────────────────────────────────┤
│5.农牧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开展农业综合执法 │
│和草原监理机构的装备条件建设,包括照相机、摄像机、电脑、 │
│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农药残留速测仪和执法专用 │
│交通工具等设备。 │
├────────────────────────────────────┤
│6.农牧民培训体系建设项目。扶持县乡农村劳动力培训机 │
│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
(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一批类型齐全、机制完备、运行规范的星级示范社。以现代农机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引导扶持合作社拓展合作领域,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同类或同产业合作社开展跨区域联合,组建一大批联合社,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谈判地位和话语权。引导新建一批农资互助合作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和布局网络,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程度。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工程、农民创业工程和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程,优化农民就业创业环境,提升农民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奖励机制。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改造、修复、保护等办法,推进黑土区流失综合治理。开展重点土地整理建设,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对小流域进行治理,对坡耕地改梯田,将中低产田逐步改造为高产农田。
实施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草原、水生生物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实施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进一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促进天然草原植被及其生态功能的恢复。大力开展人工草地、飞播草地和天然草地补播改良等草地建设,缓解草畜矛盾。
发展循环可持续农业。推广“秸秆-牧-沼-粮、秸秆-牛粪-肥-粮”等生物链循环模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积极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水平。
专栏4: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建设项目
┌──────────────────────────────────┐
│1.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农业县和半农半牧县推行秸秆收 │
│集处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碳化与活化技 │
│术、秸秆生产食用菌综合利用技术,引进秸秆综合利用设备, │
│建设厂房。 │
├──────────────────────────────────┤
│2.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设灌溉人工饲草料基地、牧草种 │
│子繁育基地和旱作人工饲草料基地,针对草原退化的严峻形 │
│势,实施草原禁牧、休牧,在禁牧草地实现补播,促进草原生态 │
│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草地永续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
│3.乡村清洁工程。主要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设施、生活垃 │
│圾收集设备、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无 │
│机垃圾中转设施以及农村物业服务站等内容建设。 │
├──────────────────────────────────┤
│4.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重点开展造林整地、种苗配置、配 │
│套灌溉基础建设和幼林抚育管护等。新建或改。 │
├──────────────────────────────────┤
│5.草原鼠虫草害防治及毒草利用项目。采用生物治理和天 │
│敌控制相结合治理鼠害,采用围栏方式,即对成片的毒草草场 │
│围栏,避免牲畜误食,对中毒的羊投喂解毒丸,治理毒草害。 │
└──────────────────────────────────┘
七、重大项目
为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现,结合涉及片区县(市、旗)农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将重点实施以下几方面重大项目。
(一)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
1.设施农业工程。新建温室大棚(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3.8万栋,面积8万亩,包括墙体、后屋面、钢架、棉被、机械卷帘机、耳房、棚膜等建设;新建保温畜禽舍1.5万栋,主要建设牲畜棚圈和草料棚。
2.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新增高效节水农田面积1200万亩,新建或改扩建灌区涝区工程60个,重点建设输水管道、输水渠道、沉淀池、前池、首部枢纽、阀门井、各级地埋管道等;新增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800万亩,土地整理600万亩,新增或改造水田300万亩,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和其他工程等建设内容。
3.农牧区道路建设项目。改扩建农牧道4000公里。
4.农机库棚建设项目。扶持建设5000个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建设机棚机库,组建专业农机服务队(合作社)。
5.农村沼气工程。新建户用沼气20万户,建设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沼气项目600处,新增乡村服务网点2000个。
6.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工程。治理改造盐碱地面积600万亩,治理荒漠化面积200万亩,包括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平田整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料、客土压碱等建设。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1.粮食生产基地项目。在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建设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16个片区县(旗),建设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2000万亩,重点进行培肥土壤地力、农田防护林建设、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及改造基础设施等建设。
2.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绿色有机稻米、杂粮杂豆、食用甜糯玉米、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500万亩,重点建设棚室、鲜贮、配套喷灌等设施。
3.特色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花生、葵花、特色辣椒、甜叶菊、万寿菊、甜菜、西瓜、黑木耳、食用菌、油豆角、烤烟、中草药等特色种植基地300万亩。
4.特色林果基地项目。建设坚果、地产果、北方耐寒浆果经济林生产基地20万亩,主要包括低产林果基地改造、良种繁育基地和采穗圃建设等,投资4亿元;种养殖及旅游休闲等林下经济开发示范项目10个。
5.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项目。新建或改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000个,其中肉羊1000个、肉牛500个、奶牛1500个、生猪5000个、肉鸡1200个、蛋鸡300个、大鹅500个,重点建设圈舍、挤奶厅以及青贮窖、饲料间等辅助设施,以及水、 电、暖、排污等基础设施改造及附属设施等。
6.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项目。一是农作物良种工程。围绕玉米、水稻、大豆、脱毒马铃薯等建设各类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重点开展培肥土壤地力、田间道路、土地平整、改造及滴灌设施等建设;二是畜禽良种繁育体系19个,重点建设种公牛站、优质牛核心群、畜禽原种场、畜禽扩繁场、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畜禽资源保护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畜禽品种改良冷链体系、乡镇畜禽配种站等。
7.苜蓿草种植基地项目。建设紫花苜蓿种植基地50万亩,包括良繁基地、田间水利设施、烘干机械、喷灌等配套设施。
(三)农牧业生态保护建设
1.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设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加工项目3个。
2.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设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500万亩,主要建设水利设施、土地平整、种子、防风林、机耕路等,对现有退化的天然割草场进行灌溉、补播、围栏、施肥等;实施退牧还草工程300万亩,开展禁牧围栏、休牧围栏、天然草原补播改良建设。
3.乡村清洁工程。重点建设清洁工程示范村600个,主要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设施、生活垃圾收集设备、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无机垃圾中转设施以及农村物业服务站等内容建设。
4.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新建或改造农田防护林80万亩(新建35万亩、改造45万亩)。
5.草原鼠虫草害防治及毒草利用项目。加强草地虫鼠害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
(四)体系建设与科技创新
1.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19个,主要包括县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维修推广站用房、新机具展示厅、试验及维修车间、购置试验测试仪器等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建设。建设县级农机监理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建设。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县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主要是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和购置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3.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县级动物疫病中心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诊断室、监测室等业务设施以及购置采样、分析、诊断仪器设备。建设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区域站,主要开展包括标准观测场、药械储备库、综合试验室的建设和监测、防控和试验仪器设备配备等建设。
4.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19个县(市)农业信息点和60个重点乡镇农业信息站,主要包括购置信息网络硬件设备、应用系统和平台软件及机房建设。
5.农牧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项目。开展19个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包括建设照相机、摄像机、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农药残留速测仪和执法专用交通工具等设备。开展5个县草原监理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包括建设业务用房、草原监理信息平台,配备执法交通工具、草原生态检测仪器及办公设备等。
6.农牧民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建设19个县级农牧民综合培训基地,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农民培训。建设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建设及县、乡、村劳动力转移网络平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八、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要站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片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片区各级部门要把农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主动作为,将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要充分发挥农业部建立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结对帮扶制度、专家委员会制度、干部双向交流制度的作用,努力推动规划落实。要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或正规渠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规划实施过程中,营造共同关注、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各种资源,增加资金投入
牢牢抓住国家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机遇,加强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对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的投入在绝对数量和相对增长率上都有突破。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扶持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参与片区农牧业发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按照规划目标要求重点研究、策划、筛选和储备一批项目,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滚动运作机制,严格项目监管。引导和组织农牧民群众通过投资、投劳、投物等方式参与农牧业发展。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支持片区农牧业,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支持农业。
(三)壮大人才队伍,开发人力资源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统筹整合县域职教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人才培养和使用渠道,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农业农村人才。深入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建立各级各类实用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和城乡间合理流动和分布,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效应。
(四)强化信贷保障,加强金融服务
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片区内组建以扶贫开发为主要目标的村镇银行、农业信用担保公司。鼓励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片区当地发放贷款,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片区农牧业的支持力度。深化银政银企合作,加强片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联系,签订片区农牧业发作战略合作协议,举办贷款推介会,进行涉农项目对接。引导有积极性的商业银行牵头,鼓励有实力的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满足农民多层次金融需求。综合运用税收减免、费用补贴、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办法,引导信贷资金投入片区农牧业发展。
(五)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时俱进地推进农牧区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农牧区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和草场保护制度,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支持耕地和草场使用权合理流转。积极扶持种植业大户、养畜大户和家庭牧场,发展规模经营,探索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的农牧业发展新机制。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和强农惠农政策,全面执行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政策。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蔬菜茶叶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蔬菜茶叶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农办农[2009]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局):现将蔬菜、茶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农科教发[2010]4号)为强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农业部关于印发《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农渔发[2007]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渔业主管厅(局):为贯彻落实《国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的通知(农办机[2006]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处管理局(办公室、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

我是律师

 

律所合作请联系客服

服务时间 9:00-18:00

400-600-7222

询律网公众号

询律网公众号

案源信息早知道

询律网APP

询律网APP

快捷回复咨询

友情链接:

备案号:湘ICP备2021010099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湘B2-20210501 投诉举报: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询律网 Copyright © 长沙询律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财富中心F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