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法律条文 > 行政法类 >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二○○二年九月四日)序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正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二○○二年九月四日)
序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竞争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新世纪初叶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要求,制定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对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确保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回顾
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等论断。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从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到中央的战略部署,都明确指明和绘制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蓝图。
1.1 地位和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事业,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贡献的重任;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各高校必然参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活动。实现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只有建设一大批具备现代信息化培养基础条件的大学、职业技术院校、中学和小学,培养一支庞大的具备现代信息化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确立起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才能实现国家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2)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在当前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影响和促进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发生相应的变革,有利于构建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环境,逐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框架,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综观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状况,其突出的特点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到国家的重要战略基础地位予以重视。美国政府1996年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要求到2000年,全美基本实现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英国政府于1998年,以立法形式设立政府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确保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法国政府制定了“实现社会信息化行动纲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有限发展的重点目标,至2000年,法国高中上网率达到100%,初中和小学上网率达到30%。我国自“九五”以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信息化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 2 主要成就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系统建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CERNET已建成20000公里的DWDM/SDH高速传输网,覆盖我国近30个主要城市,主干网总容量可达40Gbps,传输速率达到2.5Gpbs。中高速155M地区网已连接到35个重点城市;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以100~1000Mbps速率接入。目前联网单位达到900多个,网络用户近800万人。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
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校开展跨地区的远程教育、网上招生、网上合作研究以及国际交流等网络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CERNET中高速地区网的建成,解决了从省节点接入CERNET主干网的瓶颈,为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高校高速接入Internet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CERNET向中小城市的不断延伸,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链接到CERNET。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覆盖率和播出、传输节目的数量,并且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目前使用2个Ku频段卫星转发器(108MHz),具备传送多套电视、语音IP数据广播的能力。卫星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平台的建成,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创造了基本条件,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对东西部教育合作和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发展迅速
目前全国已有70%左右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校园网,网络已连接到校内的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许多高校还实现了与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的连接,建立了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利用校园网开展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初步实现了高校信息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准备。同时,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都加快了信息化发展步伐。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就。2002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配备了64.7万台计算机,学生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0.06台(18人一台)。60%以上的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和实习实验室。5,62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网络基本实现了与CERNET或CHINANET的联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配备了学籍与学生信息、教育教学、图书或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到2002年,98.5%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截止2001年9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高中开课率达92.15%,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初中达65.32%,独立建制小学达10.33%。到2001年底,全国中小学拥有367万台计算机,从1999年底的平均121人一台提高到51人一台。建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校10687所(占全国中小学校数的1.8%),比1999年底增加3.56倍。2000年11月教育部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对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电信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企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大量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大大地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3)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承担着培养信息化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对信息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九五”以来,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得到长足发展。据2000年统计,全国600余所高等学校中,近400所高校设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占高校总数的67%。从事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习的在校学生达到了38.7万人,占在校学生数的4.1%。
初、中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受到重视。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1400所,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总数的8%;近500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近30%。2002年全国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学习的学生达到150万人。
(4)教育资源建设和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进展
教育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人才是关键。目前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教学特点,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素材库、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对整合教育力量,推动资源共享,实现远程教学创造了基本条件。
目前,教育部已批准67所高等学校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开设了8大类51个专业,据2001年统计,网络学院共招生60.8万人。
(5)大学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发挥著名高校信息技术专业和学科的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特色的信息产业和产业集团。高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主力军。
东北大学的东方软件集团,北京大学的北大方正,清华大学的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天津大学的天大天财等5家企业已进入中国电子百强,2000年这5家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8亿元,实现总销售额173.4亿元,利润12.4亿元,出口创汇8亿元。体现了高校信息产业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6)西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项目取得成效
2000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作为“校校通”工程的示范,在西部建设10000个现代远程教育扶贫收视点,每个收视点配备一套接收设备,利用经数字化改造后建立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对边远贫困地区广播、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知识,进行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村教学质量,加速了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作出了贡献。
1.3 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在新形势下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
(1)信息化观念不强
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一些领导正确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各级政府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一些地方政府未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东西部地区投入差距十分悬殊,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严重失衡。信息化基础设施提供的能力不够,无法满足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导致东部有效优质信息资源无法通过信息基础设施传送到西部实现共享。
(3)教育资源严重缺乏、难以有效整合
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受经费投入、技术手段、软件开发人才等方面条件的制约,教育资源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软件开发滞后于硬件建设”,资源开发重复分散,致使原本有限的投资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教育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亟待加强。
(4)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的提高,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国家的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挑战,都导致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全民族信息化素质的提高还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信息化知识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国家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不相称,直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东西部师资水平的差距,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又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
(5)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的中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需要国家和地方给予支持,同时,也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一台计算机。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培训不多,影响了教学质量。
(6)教育信息技术产业有待发展
教育信息技术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产品质量和数量均不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化生产、管理标准和评测能力薄弱,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提高;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配套的相关政策和竞争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都影响了教育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统揽,以需求为导向,以普及信息化技术教育和扩大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为重点,以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突破口,大力促进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坚持制度创新与改革,增加投入,加强协调,逐步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2.2 发展原则
教育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需求导向,加强合作、注重实效,人才为本、项目示范,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规划、需求导向。国家和地方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制定发展方针、目标和任务,充分合理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加强合作、注重实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本和国内外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和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规范的原则,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的能力。
项目示范、人才为本。针对地区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建设重点领域具有基础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工程为龙头,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研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普及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并举,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注重研究解决东西部、城市与乡村各级教育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向薄弱环节倾斜,加强资源整合,鼓励东西部合作。
2.3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教育软件产业开发基地和信息产业集团;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整体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普通高等学校、85%人口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和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十五”期间,要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延伸到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小城市;大部分省、市(区)基本建成省域网和城域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将覆盖中西部所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小学;高等院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全国70%左右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校园网;较发达地区高中和初中基本建成校园网,西部有条件的初、高中初步建成校园网;争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县以上城镇中小学都能上网;全国乡村中心学校实现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连通。
在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建立30万个光盘播放系统;有条件的中小学建立5万个卫星教学收视点;依托中心学校逐步建立乡镇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各级各类国民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完成各级各类教师的信息化培训。
开发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和教学课件。建成一批适用于网上学习和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库和素材库,建设10~15个教育软件开发基地。培育一批有影响的教育信息化产业集团。
3. 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3.1 重点任务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干带宽全面提速到2.5G以上;扩大CERNET覆盖,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延伸;推进CERNET网省域网和城域网建设,速率达到2.5G,为各级各类教育进入CERNET网提供高速接入和优质服务。
2.推进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建设,扩大规模,充分利用天网(CEBsat)地网(CERNET)相结合地技术优势,建立多种单向、双向信息服务系统,重点为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接收教育卫星节目和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
3.推进大学校园网建设工作,重点加强西部大学校园网建设。积极开展电子化图书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校园内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4.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课信息化改造。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全面实施 “校校通”工程。重点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系统或卫星接收教学收视点。建立依托乡镇中心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站,推进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及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
5.推动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教育办公信息网、教育业务资源网、教育公共信息网和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全面提高办公信息化水平和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继续开展网上招生录取,电子注册认证,发布教育信息,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6.扩大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基本实现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重点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职业与成人信息化知识培训。
7.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环境和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平台环境,开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重点进行公共、基础性资源建设,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8.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络的研究。进行第二代互联网试验网的建设,连接京、沪、汉等地8~10个节点。传输速率达到2.5~10Gbps。开展下一代网络环境的重要应用研究和网格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
9.落实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多种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产业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影响的信息产业集团。
10.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研究建立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强指导管理,规范教育信息化事业健康发展。
3.2 重大基础建设工程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延伸和扩展工程。
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光纤网络资源,采取国家和地方学校共同投入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CERNET省域网和CERNET城域网,为已经建成校园网的大学、职业技术院校、中学、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就近接入的便利条件,使CERNET在我国教育信息化中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基础设施作用。
基于CERNET高速主干网,开通IP电话服务,改善接入CERNET的学校的语音通信条件,开通视频会议服务,为教育部到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到市教育局召开视频会议提供服务。为教育单位之间实现同时异地的实时授课、召开网上学术交流会议提供视频服务,为远程教育和网上合作研究等应用提供基础服务。
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试验网的建设。为下一代互联网重大应用、网格计算等提供环境支持,组织完成中日合作项目IPV6的开发。
(2)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建设工程
完成卫星电视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造工程,建立卫星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充分利用CERNET宽带通信的优势,CERNET和CEBsat高速联接的条件,整合各地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网传输至全国,并利用各种网络构建多种单向、双向传输应用系统。提高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服务于多层次、多类别远程教育的能力。
在东部及较发达地区的300个中小城市,建立有线电视多媒体传输前端,接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将网上远程教育节目和信息送入学校、教育机构及家庭,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可利用计算机或信息家电实现在线学习。选择有条件的学校信息中心或远程教育中心,建立卫星接收节点站。
在中西部通信条件较差的地区,选择1000所有条件的农广校或电教站、职业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乡镇中学、教育电视台,建立卫星双向站,建设服务于当地的教育社区平台,使之成为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教学中心、传播教育及各类资源信息的服务中心。
在西部通信条件一时难以改善的地区,依托乡镇中学计算机网络信息站,建立100个无线数字微波传送系统,与周边地区学校组成无线局域网,进行方便灵活的信息交互。
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各类学校,建立3万个以上卫星多媒体数据单收点,接收教育电视和各种资源信息。
支持具有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用户管理、资源数据库管理、卫星因特网接入服务等应用软件。
(3)“校校通”工程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
在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过程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根据目前的实践情况主要采取四种模式:
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系统(最简单的配置)。主要通过电视机和DVD(VCD)播放教学光盘。
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接收优质教育资源。每个卫星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VCD、教学光盘等。
三是依托中心学校建设乡镇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接收卫星数据广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上网学习;对教师和农民进行远程培训;为农民提供经济、市场信息。设备主要配置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电子教室及其它设备等。
四是以地区为中心建立城域网。争取到2010年使90%以上的中小学,实现“校校通”。
(4)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利用国家和地方投资,学校自筹等方式在全国本科高等院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与成人高校全部建成校园网。2002年利用9亿元国债资金,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分布在我国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的、3个自治州共152所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并实现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联接。通过项目建设,促进西部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开展远程教育,缩短东西部差距,为实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我国的西部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东中部地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采取国家投资(211二期)和高校自筹、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完善和全面提升高校校园网,实现与CERNET的高速链接;建设一批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应用系统,为高等院校师生进入网络环境、开展教学、学习和科研创造条件。
非“211”学校校园网建设采取国家、地方、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以国家投资为主。
(5)政务信息化工程
通过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政务与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行政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对教育的监督。
“十五”期间,初步建立教育政务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参与国家政务内外网络建设,整合教育政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建成一批教育业务与服务应用系统,提高教育管理与信息快速反应能力;完善教育部政府网站,建立“一站式”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基础数据库;建立教育政务信息化培训、研发、安全、应急系统。
(6)信息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程,提高教师计算机、网络教学能力并进行各种级别资格认证。
实施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级各类国际通用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技能的水平。
开展全民信息化终身教育,充分利用基础网络设施资源、教育资源、信息服务资源等优势,提供面向全民族、各层次,满足不同岗位人士学习需要的各类远程教育平台;广泛开展远程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信息技能培训;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立社区计算机网络信息站,为教育信息化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提供条件。
3.3 标准与信息系统建设
(1)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工作
制定信息化发展基本标准,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标准基本体系,通过正式发布、示范工程推进等措施,推广标准的应用,2005年实现国产教育软件资源的全部标准化。基本实现高校信息化教育服务标准化,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标准化。形成为外来教育软件资源和信息化教育服务提供测试和认证的能力
(2)大学数字校园
建设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211二期建设)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图书资源,借助CERNET的宽带资源建立覆盖大部份高校的网上数字图书馆(CALIS),实现馆际直连互通并与国外大型图书馆相连接,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依托高校已有的博物馆资源,初步建立起面向社会开放的数字博物馆。
继续加强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虚拟实验室建设。
(3)教学评测自动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以名校已有的教学软件为基础,筛选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学习软件。建立各种基础学科使用的10~20个题库与测试自动化系统。建立相应的评测评估体系。
(4)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牢固树立“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规范”的指导思想,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成熟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模式,指导教育信息化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4. 主要措施
4.1 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管理体制,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设立教育信息化协调推进机构,统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方针政策,加强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各省市要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或相应机构,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要更新观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从组织上、体制上和经费投入上切实保证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落实和“十五”目标的实现。
4.2 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十五”期间,加大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对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入,确保年度经费按一定比例增长。在发达地区重点开展教育信息化信息服务建设,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重点支持信息核心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软件和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扶持和鼓励拥有核心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的群体,尽快发展成长为信息产业集团。
4.3 开列运转维持费
随着全国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运行,要抓紧研究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地方政府投入和各使用单位支付相结合的系统运转维持费开列办法,保证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更新、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服务提供稳固的经费支持。
4.4 实施人才战略
坚持做好多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使用工作。提高高校信息化专业办学规模与质量。采取措施,尽快提高各级各类教师信息化水平。积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探索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新办法、新的实现形式,完善IT专业人员回国创业的机制。
4.5 加强管理战略研究,制订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提高宏观指导和管理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五”期间。要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抓紧网上知识产权立法。要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宏观指导和管理办法,抓紧研究制定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探索各种资本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渠道和办法,创造良好的吸引投资政策氛围,做到依法行政,规范发展。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_全文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2001年6月6日国科发高字〔2001〕184号)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 1999年全世界食品工业的销售额为2.7万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2001年9月12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科发高字[2001]343号)一、形势与任务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第一节发展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9月13日发布)序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相关合同范本

我是律师

 

律所合作请联系客服

服务时间 9:00-18:00

400-600-7222

询律网公众号

询律网公众号

案源信息早知道

询律网APP

询律网APP

快捷回复咨询

友情链接:

备案号:湘ICP备2021010099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湘B2-20210501 投诉举报: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询律网 Copyright © 长沙询律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财富中心FFC